本篇作者 | twinsujs(特约作者)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jimholland_art
当值编辑 | 玄鹤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10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两位妈妈哭诉:孩子一路走到名校博士,却抑郁了最近,我接待了两位来访妈妈,她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她们俩各自的孩子都是名校在读的博士,也均在医院确诊为抑郁伴随焦虑。两孩子曾经都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也是众多亲朋好友口中津津乐道的“别人家的孩子”。如今,跻身象牙塔尖上的他们,却情绪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时坐在电脑前,一天却看不进去一个字。这两个孩子,已经走到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尖,实现了大多数传统中国家长的“理想”,却依旧被抑郁击垮,真的不禁让人反思。虽然听上去,两孩子抑郁爆发的导火索,一个是恋爱受挫,一个是科研压力大,但真正的原因呢?在与两位妈妈的交谈中,我也追溯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并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两位妈妈都自诉,孩子从小就很乖,以至于被教育得过于正统,没法接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在引导两个妈妈继续抽丝剥茧后,我脑海里忽然就跳出“空心病”三个字。我不仅疑问,这两个孩子,他们有真正做过自己吗?从青少年时期到现在,除了学习,他们感到过生活有意义或价值吗?“空心病”这个概念最早由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指出,这是一种“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从某种角度来说,空心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的诊断,而更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简单的说,就是感觉自己的生命没意思、没价值。我自己在高校工作,也非常理解高校求学的艰辛。我能够理解,对两个在读博士来说,读博的顺利与否不仅关乎博士生自己多年的付出、家人的期望、自己的未来,还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全部支点。他们都担心如果没有按期毕业,自己二十几年的奋斗就会全部落空,自己便会对不起父母的期望,一辈子活在阴影里。繁重的学业、和导师关系的不对等、发表论文的焦虑、高校功利化的学术生态、僵硬量化的规则.....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重重高压。当学业的成功成为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当社会与个体被不成功即失败的思维重重裹挟,当所有人都在为了结果和目的拼尽全力、互相倾轧,一个人的心理,自然是很难健康有活力的,外界一旦发生一些意外事件,便很容易成为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你急于拯救孩子,先拯救自己虽说两个孩子都已成年,又是出类拔萃的高知阶层,按说不需要当妈的多操心了,可是,两位母亲却郁郁寡欢,四处求助,找到我后,谈到孩子甚至几度哽咽,她们无法接受曾经如此优秀的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一人罹患心理的疾病,那么,整个家庭都会沉浸在焦虑、恐惧、无力、绝望等情绪之中,孩子受折磨,家人更是备受折磨。更何况母子连心,孩子生病,妈妈愁肠百转,负面负情绪逐步升级。和所有来求助我的妈妈一样,她们都在不停地追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却几乎没有一个妈妈问过:拿什么来拯救,那个濒临崩溃的自己?长久以来,其实我们妈妈自身的情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纾解,成年人不敢表达的情绪会把它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里,但消失的情绪其实还在,当这个关系系统的承受力超过极限,孩子就用彻底的功能瘫痪来表达自己精神的劳损和伤痛。其实,每个人在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课题,这两个孩子都已成年,他们需要面对的更大的挑战不是学业,而是勇敢的面对自己,补上心灵成长空缺的这一课,整合自己的内在力量。每个人都本自具足,他们也不例外。所以,这两个妈妈需要放手让孩子独自去完成他们的人生功课。苦难,也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而她们自己,也有自己的功课需要面对。只有母子各自独立去完成自己的成长习题,家庭的负面旋涡才能被扭转。母亲天生爱孩子的本能和习得爱自己的能力不是冲突的,如果一个母亲能在自爱的包裹中爱孩子,孩子也会变得松弛和鲜活。都说父母的状态,决定着孩子的状态,因为孩子活出了我们的潜意识。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懂得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并主动去解决自己童年时的痛苦和压抑,才有机会理解孩子的痛苦,并真正的看到孩子的情感和需求——能够改变自己的父母,才拥有改变孩子的钥匙。如果你依然在发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这样的追问,那我想问你,不爱自己的父母,拿什么去拯救孩子?所以,我想对这两位妈妈说,请放下你对孩子的担心,孩子已然成年,他们需要独自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境,他们有品尝痛苦的权利。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回到自己,疗愈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让自己活出喜悦自在,才能真正给到孩子支持。父母需要练习与内在小孩的和解那么,问题来了,父母应该如何爱自己,拯救自己?你需要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程度不等的创伤。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在外表上虽已长大成人,可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个受伤、无助,没有跟着身体一起长大的“内在小孩”。内在小孩,是你的另一个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个自己。心理学家荣格说,几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源于你的内在小孩。那些没被满足的渴望与期待、被压抑的匮乏与需求、因现实遭遇而形成的痛苦......形成了我们“内在小孩”。当它没有被看见时,就会演变成你性格里的不理性,不成熟,脆弱敏感......在两个妈妈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内在小孩的最大特征——恐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内在的恐惧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比如愤怒、悲伤、嫉妒、自卑、退缩、批判等不同的负面情绪,让我们眼花缭乱,而不知道这其实是我们那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被触动了。很多生病孩子的家长内心充满了恐惧,苦不堪言。他们恐惧孩子未来的生活,担心他们以后无所依靠。哪怕孩子已经成人,哪怕拥有很好的学历背景,父母还是会忍不住担忧、惴惴不安如惊弓之鸟。大家都公认恐惧是负面的,应该要避免或克服它。实际上,我们越能接受自己的恐惧并穿越它,就越能与自己的内在重新深入联结,获得喜悦自在。当你的不安和焦虑袭来时,你可以朗读下面这段《拥抱内在小孩》的引导词。请想象,你在这个世界上,在一个最美丽的地方,你在那里坐了下来,非常的放松,非常的放松。在这里,你非常平静与安稳,你开始观想有一个幼小的你慢慢地向你走来,坐在了你身边。
你看着他天真的模样,你会想对他说什么呢?
如果你想给他一些指引,你会告诉他什么呢?
请你开始思考刚刚的问题,试着将你内心最想说的话语赠与他。
几次深长的呼吸后,开始体会一下心中涌起的所有感受,回忆一下你所想到的任何的事物。
请你记录一下,你现在内心的感觉,接下来请你跟随着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出以下话语:
我很庆幸,在童年时领教的所有经验,让我变得坚强而温和。
我选择原谅过去,我曾经为了外在的眼光,委屈过我自己。现在我选择原谅自己,并且我愿意原谅任何伤害过我,也伤害过我的人。
我原谅过去,不知道如何避免磨难以及痛苦的自己,那些曾经在痛苦经历中出现的人、事、物,我都原谅了他们,也原谅了我自己。
那些痛苦的经历不是我的错,我不会责怪任何人,因为我是可爱的、可靠的,也是值得被尊重的。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也不会再用过去来惩罚自己。我会开始享受美好的生活,并且好好地爱自己。
再一次,深长的呼吸,感受此刻的内心,感受内在最纯真的爱。将这份爱给予自己。当你闭上眼睛根据引导词冥想时,当我们和内在小孩充分和解,充满温暖和慈悲时,不仅会令我们获得平静和喜悦,也能想见我们的孩子也会体验更多的幸福,因为我们和孩子天然的心意相通……转化亲子关系中的“善缘”与“恶缘”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佛学中提到的“善缘”和“逆缘”互相转化的智慧,或许能进一步给您一点启示。通常来说,善缘是指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正面帮助的关系,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儿女之间,也可能存在于师生、夫妻、朋友、同事之间,是指双方能够互相关爱,和谐共处的缘分。既然有善缘,自然会有与之相对的恶缘,这是一种直接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因素。比如孩子抑郁,和父母相爱相杀,也可能是工作中受到同事领导的排挤,等等。那么,怎样看待这些缘分呢?如果对善缘过于黏着,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共生”。(关于共生关系,可以阅读我曾经发表的另一篇文章:)过于“黏着”的共生关系很危险,因为任何关系都是无常的,若是对此过于依赖,一旦出现变化,往往会无法承受,甚至因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而崩溃。比如母亲太爱孩子了,没办法接受孩子抑郁生病这样的现实。再或者,由于对这种关系过分在乎而引发强烈的占有欲,使善缘逐渐扭曲。比如夫妻之间的猜忌心理导致的家庭破碎等等。很多抑郁孩子的家长可以回溯一下孩子的成长历程。在他小时候,您是否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却唯独没有让他做了自己,而为后面的生病埋下了恶果。所以,我们对善缘要珍惜而不是黏着,才能使之长久保持,生生增上。而面对恶缘,比如孩子生病后亲子关系恶化等,也无须过于排斥,而更要接纳、包容并感恩。感恩有这样的特殊机会来磨炼自己的心性,接受考验。如果一个人遇到这样的难题都能泰然处之的话,就没什么可以对他形成干扰的了。每个看到此文的读者都应该明白:父母和儿女只是因为缘分走到一起,并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来主宰另一方。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虽然有亲情,有血缘,但也应该彼此尊重,而不是以亲情和血缘作为占有对方的砝码。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边界”。在尊重边界的同时,更要珍惜着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缘分。在父母和儿女之间,必然有着特别深厚的缘分。有道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不论来的是什么,终归是有它的缘由,有它千丝万缕的宿世前因,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顺缘,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缘,同样要心存感恩,因为当下就是化解的最佳契机。您需要知悉的是:顺缘和逆缘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如果看透了这些,您还会恐惧吗?爱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回到开头,这两次陪伴,在两个妈妈哽咽的叙述中开始,又都在笑语盈盈互道晚安中结束。一个妈妈的先生还特地加我,发来了长长的感谢。一个妈妈第二天早上跟我说,她睡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觉。我看到,在经历了混乱的情绪后,承担了各种痛苦、承担各种角色的妈妈们,真的非常不易。虽然生活的难题不断向我们抛来,但其实,我们依然有更多道路可以选择:所有的感受和情绪都可以通过陪伴,被看到,被疗愈,所有的伤痛也能通过自我负责、自我成长、自我关爱去抚平.....“抑郁”是所有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我们都需要爱,需要在彼此的眼中看见自己。只有爱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我们认同自己的优秀,也要接受自己的平庸;我们拥有登上顶峰的潜力,也有以犯错获得经验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