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杨振宁百感交集,用12字总结毛主席功绩

文史江山 2024-01-03 20:06:25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身在美国的杨振宁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

当时,杨振宁很难接受。

他不愿相信毛主席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他独自坐在书房里,回想着自己和毛主席的唯一一次见面,心中百感交集。

归途万里

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政治家,在许多人看来,杨振宁和毛主席仿佛毫无联系。

事实上,杨振宁不仅见过毛主席,而且,他一生都折服于毛主席的智慧。

杨振宁在1945年远赴海外留学。

那时他还很年轻,他没想到的是,这一走,想要再回国就难了。

在美国,杨振宁的事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很快成为了科研界备受瞩目的新星,提出了无数影响深远的理论。

1957年,杨振宁更是成为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对于祖国,杨振宁始终非常牵挂。可是,建国之前,由于连年战乱,杨振宁没有机会回去。

建国之后,情况更糟。

因为,当时美国对于这些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处处防范,有些人还遭到了特工的监视。

哪怕是杨振宁这样成就极高,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华人科学家,也不例外。

虽然表面上,他的待遇并没有受影响,但人人都清楚,只要杨振宁敢动回国的念头,美国就会采取一切极端的手段阻止他。

杨振宁对此非常无奈,只能隐忍不发,等待机会。

这一等,便等到了70年代,这一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破冰。

杨振宁知道,自己回国的机会来了。

1971年,杨振宁向美国提出了回国的申请。然而,尽管中美关系不再像以往那样僵硬,美国却还是百般阻挠杨振宁的回国计划,他们生怕杨振宁一去不归。

这让杨振宁非常沮丧,如果得不到美国政府的允许,他是绝对不可能踏出美国国境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得知了消息。

对于杨振宁这位华人科学家的出现,周总理心中也是非常骄傲的。

杨振宁回国,有利于推动中美两国科学界的交流,更可以推动两国的建交工作,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得知杨振宁回国受阻,周总理立刻开始跟美国交涉。

眼看惊动了中国政府,美国考虑到今后的外交关系,这才不情不愿的放人。

杨振宁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回国的飞机。此时,他已经离开祖国足足26年了。

当他坐在飞机上,听到飞行员报告已经进入中国领空的时候,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这条回国的路,实在是太漫长了。

心系祖国

这次回国,杨振宁最惦记的是两个人。

一个是他的岳父杜聿明,另外一个是他的老同学邓稼先。

周总理也都十分贴心的为杨振宁做了安排,先是让他和岳父在接待宴会上见了面。

其实,这是翁婿二人头一回见面。杨振宁和妻子结婚的时候,杜聿明已经在战场被俘了,等到杜聿明被特赦,杨振宁又因为美国的阻拦,迟迟不能回国探望。

好不容易见到,杨振宁心里十分的紧张,更不知如何称呼合适,只能恭敬的对着杜聿明喊“杜聿明先生”。

周总理在一旁听得哈哈大笑,对杨振宁说:“应该叫岳父!”

从杜聿明的口中,杨振宁也了解到了很多新中国的政策。哪怕是对于杜聿明这样的国民党将领,新中国也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态度,让他们有了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杨振宁对此十分佩服,他愈发的明白,为什么新中国政府能够如此得到人民拥戴。

杜聿明

至于他所牵挂的老同学邓稼先,当时正在西北。

杨振宁来到之后,周总理借着这个机会,把邓稼先接到了北京。

故人重逢,激动万分,回想当年,他们一个选择回国,一个选择留在美国。

谁料这一别,就是半生岁月。

其实,杨振宁这次来,有一个问题一直想要问问邓稼先。

因为那时候,中国成功研发出来了核武器,但很多人都流传,说核武器研制成功,有某个美国科学家的功劳。

杨振宁不清楚内情,对此半信半疑。

但邓稼先是中国研发核武器的核心人物,杨振宁想要从老同学的口中知道真相。

杨振宁心里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该开口问,因为,一旦泄露了关于国家的机密,岂不是让邓稼先左右为难?

可是,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杨振宁的好奇心,也关乎着中国的尊严,所以,最终杨振宁还是忍不住问出口了。

邓稼先第一反应,是肯定的告诉杨振宁,没有这回事。

但他随后又很严谨的说,自己会回去仔细问问,确定之后给他一个答案。

杨振宁本以为这件事到此结束,没想到,就在他即将离开飞往巴黎的时候,有人急匆匆的给他送来了一封信,是邓稼先写的。

在这封信里,邓稼先告诉他,他已经询问了当局部门,也请示了周总理,确信中国的核武器研发,除了早期苏联的部分援助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

这封信,让杨振宁泪流满面。

他意识到,邓稼先能写来这封信他,证明了中国对自己的信任。

杨振宁这次回国,意义重大,正如他临走之前周总理对他嘱托的:“希望杨博士和其他有识之士一道,在中美两国之间架设一座交流科学、增进友谊的桥梁。”

他扛起了这个责任。

回到美国之后,杨振宁便努力的推动两国科学界的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另外,到世界各地演讲的时候,杨振宁也总是抓住机会,谈论中国现在的发展,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

作为一个在全世界拥有极高知名度的科学家,杨振宁对于中国的正面宣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扭转了许多人心中对于中国的印象。

醍醐灌顶

杨振宁后来又几次回到中国。

在他第四次访问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又提了一个要求,他想要见一见毛主席。

他前几次来,毛主席的工作繁忙,所以,没能抽出时间见面。

其实,毛主席也早就想和杨振宁交流一些问题了。

这一回,毛主席总算有了时间。

杨振宁得知果真能见到毛主席,激动的几乎睡不着觉。

他对毛主席实在是太好奇了,因为,在他少年的记忆里,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充满了内忧外患。

一届又一届的政府上台,一个又一个的军阀割据,这些人也许都名噪一时,可谁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可是,毛主席却做到了,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打破枷锁,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短短几十年,中国变了个模样,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小国家了。

这是一个杨振宁难以想象的奇迹。过去,他对于毛主席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新闻资料,所以,他迫切的希望和毛主席来一场面对面的谈话,了解真实的毛主席。

终于到了见面的那天,周总理亲自带着杨振宁,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一看到毛主席,激动的杨振宁立刻快走了几步,紧紧的握住主席的手。

毛主席心情很好,他对杨振宁说:“虽然我们在这之前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知道,你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很大!”

说罢,毛主席邀请杨振宁坐下,问他最近在研究什么方向。

杨振宁如实回答,他正在研究关于粒子结构的问题。

这个问题若是展开,复杂的很,不是专业的物理人士,很难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个问题,

杨振宁也很担心,毛主席对物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兴趣。

但恰恰相反,毛主席对这个问题极有兴趣,而且,他提了一个让杨振宁意外的问题:“质子是否可分割?”

这个问题,在当年的科学界,属于热门话题。

之所以热门,是因为质子分割,是科学家提出的一个猜想。

猜想就意味着,可能性很大,但是,没人有能力去证实它。

即便是杨振宁这样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也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他也如实的向毛主席做了说明。

但随后,毛主席从另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反过来为杨振宁解释了这个问题。

毛主席说:“依我看,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庄子》里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前他们说原子不可分,后来研究又说能分来了;后来还说原子核不可分,结果呢,又能分开;现在质子要是不能分啊,你们科学家就要失业了。从哲学上看呢,宏观和微观上的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

这番理论,让杨振宁心中为之一震。

在过去,杨振宁从未想过,物理学的问题可以用哲学的问题来解释。

他这才感受到什么叫做醍醐灌顶,此刻,他心中对毛主席已经深为佩服。

一时间,杨振宁恨不得这场聊天能够永远的进行下去。论年纪,毛主席比杨振宁年长的多,可若是论思想,杨振宁认为,毛主席的思想,已经超前到胜过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他们围绕着哲学和物理学,谈了很多很多,每一句话都深深的刻在了杨振宁的心中,哪怕到了晚年,他也没有忘记。

虽然只是见了这一次面,可是,毛主席的思想,让杨振宁触动非常大。

终生难忘

杨振宁一直记得,这次会面持续了一个半钟头。

时间一到,毛主席的秘书就走进来,小声的提醒毛主席,接下来还有别的工作。

毛主席和杨振宁两人都有些意犹未尽,毛主席坚持要把杨振宁送到门口。

可是,毛主席当时身体健康出了很大的问题,连站起来都成了个麻烦事。

他当时有些无奈的转过头来,对坐在自己右边的杨振宁说:“你拉我一把。”

杨振宁便伸出手,慢慢的把毛主席拉起来,毛主席身体不好,所以走的很慢。

杨振宁这时候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毛主席已经是个迟暮之年的老人了。

可是,他还是那样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常常说出一些让年轻人自叹不如的论点。

杨振宁依依不舍地走到门口时,毛主席笑着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现在,老百姓祝我万寿无疆,你说这是科学的吗?”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这当然不科学。

不过,杨振宁斟酌了一下,这样回答毛主席:“这是大家对您的美好祝福,我也要祝您万寿无疆。”

毛主席看了杨振宁一眼,忽然爽朗的笑起来。

他再一次握住杨振宁的手,然后对他说:“别说这个话,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马上就要分别,毛主席提出,应该拍一张照片做纪念。

于是记者为他们拍下了唯一一张合照,毛主席拉着杨振宁的手,他对杨振宁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可是后来没做到,我很高兴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绩。”

听到这句话,杨振宁几乎想要落泪。

后来,他还是时常惋惜,觉得自己和毛主席接触的机会真的太少太少了。

他常说,无论是物理造诣还是哲学造诣,毛主席都比人们想象的要深,毛主席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无人可以替代的伟大思想家。

所以,当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杨振宁大受打击。

这是中国的损失,亦是全人类的损失。

杨振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沉默了一整天,没有心情做任何工作。

他不断回忆着毛主席跟他讲的那些话,一切仿佛还发生在昨天。

在为毛主席举行的追悼会上,杨振宁作为代表,为毛主席致上悼词。

他总结了毛主席的一生,讲述了毛主席如何带领人民,从苦难的旧社会走到新社会,讲述了毛主席深刻而伟大的哲学思想。

而在最后,他用了12个字来总结毛主席一生的功绩:“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参考资料:

中新网《杨振宁回忆与毛泽东、周恩来交往的轶事》

人民日报《毛主席会见杨振宁博士》

段正初《周培源与毛泽东、周恩来、杨振宁交往剪影》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9 阅读:761
文史江山

文史江山

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