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等于失败?历史两次伟大撤退:一次救了中国,一次挽救了世界

不知名的普通人 2024-06-20 09:59:46

文|不知名哲学家

编辑|不知名哲学家

兵荒马乱英雄,太平盛世出狗熊。因此我们总能看到不少网友在面对他国挑衅的时候发出强势如鹰派的言论。

可战争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政治、经济、军事、民心的多方较量,在生与死的较量中,胜利与失败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而有时,看似失败的撤退,却可能成为引领胜利的转折点。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撤退被后人铭记,它们不仅改写了战局走向,更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未来。

长征: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4年秋,处于困境的中国工农红军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展开战略转移,行程约两万五千里。

当时,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陷入被动,在一次次失利后,红军的局势越来越危急。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现有根据地,转移阵地,以避免对人民军队造成更大损失。

就这样,红军开启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长征。他们在寒冷刺骨的高山峻岭中艰难行进,一路上不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狙击和追击。

红军将士们跋涉十四个省份,攀越十八座大山,渡过二十四条大河。在每一步,都有鲜血洒落。

更是在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的役湘江战役中,以8万兵力对抗三十万的国民党军队,五天五夜的突围战役,红军以付出五万多人的代价才彻底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而后,蒋军紧追不舍,接连对我军展开合力围困,从开始长征到结束长征,战士们进行了六百多次血战,付出了无数年轻红军战士们生命的代价。

其中就包括奠定我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以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被后人称为人类战争史上奇迹的战役。

长征不仅使红军队伍经受了严峻考验、锤炼出了过硬作风,更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一次战略撤退,将濒于覆灭的革命力量保存下来,使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为可能。

可以说,长征拯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的关键转折

如果说万里长征挽救了中国,那么敦刻尔克大撤退则是挽救了世界。

正所谓,世界武功,无快不破!当这一理念运用到战争上后,往往会成为收割胜利的利器。

二战期间德国特有的“闪电战”就是如此,它的原理是利用飞机、坦克以及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闪现袭击的方式占据主动权,获取胜利。

在德国的闪电出击后,丹麦、波兰、比利时、荷兰等国相继沦陷。

就连日不落帝国和法兰西都成为了德国的手下败将,包括英国远征军在内的约40万盟军被德军三面包围在法国北部海岸的敦刻尔克地区。

在德国“铁盒子”的包围下,英法联军进退两难,眼看就要成为德国的“盘中餐”,欧洲最后为数不多的中坚力量也将覆灭,

面对这一危急局面,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却意义深远的决定——全力组织大规模撤退。

这一决定无疑是充满风险与未知的,谁都不能保证撤退机会能否成功,只知道当时德军已经兵临城下,联军几乎陷入绝境。

如果这支主力部队被全歼,英国将失去对德反击的希望。整个欧洲蒋成为德国的一言堂,因此他们排除万难,发动了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

在短短9天时间里,英国调集了各式各样的船只,从大型军舰到民用渔船,甚至有人划着独木舟前往营救。他们在德军的炮火中往返于英吉利海峡,将士兵们接回本土。

与此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在空中进行掩护,与德国空军展开激烈空战,为撤退争取宝贵时间。

最终,这次行动共疏散了33.8万人。虽然大量重武器装备被迫遗弃,但核心的人员得到了保全。

事实证明,敦刻尔克大撤退挽救了英国。正是这支幸存的军队,在随后的不列颠空战中顽强抵抗,击退了德国的空袭,为后来盟军在欧洲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时英军被全歼,二战历史很可能会改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拯救了欧洲乃至世界。

两次撤退的共同特征与启示

纵观这两次伟大的战略撤退,虽然背景和规模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是最高领导人的超凡远见和对战场形势的断然处置,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英国政府,他们都在危急关头保持了冷静,权衡利弊后做出了正确抉择。

其次是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心所向。长征途中,红军得到了沿途群众的大力支持;敦刻尔克撤退时,英国民众踊跃参与。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两次撤退才能化险为夷。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两支军队的正义性。

再有就是将士们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大无畏牺牲精神。无论是翻越雪山草地,还是在枪林弹雨中登船,士兵们都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忍耐力。正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胜利的希望。

撤退在现代军事战略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发展,撤退作为一种军事选项也在不断演变。现代战争中,撤退不再局限于大规模的人员转移,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灵活化的特点。

比如,在局部战场上有计划地后撤以诱敌深入;或是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快速转场,与敌人打游击;再或者是借助网络空间,进行战略收缩与转移。这些都可以视为撤退的新形式。

同时,随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保存和转移核心力量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因此,在军事理论中,撤退越来越被视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战略选择,而非被动的失败之举。

写在最后

可见,撤退绝非等同于失败。相反,在关键时刻的明智撤退往往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长征和敦刻尔克大撤退向我们证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正如古语所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够认清形势,在看似山穷水尽之际做出壮士断腕的决定,最终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撤退是一门艺术,需要勇气、智慧与远见。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战略思维。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反复审视前进以及撤退的价值,汲取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次高瞻远瞩的撤退,足以改变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2022年04月20日08:27 来源:学习时报

0 阅读:217

不知名的普通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