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争端最直接和有力的手段,就是兵临城下,回看历史澶渊之盟

见与行吖 2024-08-23 01:12:14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会旆跃龙骧。

这是宋真宗赵恒在景德元年(1004年)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后,班师回京之前,将其所赋言志之诗镌刻于石——回銮碑。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领土争端,开启了两国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同时也给两国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之后,也因一纸盟约又加速了两国的灭亡。回看历史,澶渊之盟的前因与后续。

前因

唐末中原动荡,北方游牧民族在耶律阿保机带领下崛起,并于公元907年建国契丹。到五代时期,中原政权更迭不断,兵变、称帝频繁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923年后唐政权建立,为防止兵变重演,强化中央集权,对实力强大的藩镇进行分割,以消除兵变土壤,社会初步稳定。934年兵变重演,李从珂(后唐末帝)称帝。李从珂因其非正常继位,故此对拥有重兵的太原太守石敬瑭,也就是李嗣源(后唐明宗李亶)女婿十分忌惮。为了解除石敬瑭的威胁,李从珂决定先下手为强,令其进京离开太原巢穴。为抵御李从珂,石敬瑭主动向北方的契丹求援。为了获得契丹大军的帮助,石敬瑭主动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一措施完全改变了北方的政治格局。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后晋高祖)建立了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政权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

幽云十六州东西绵延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这里是农耕与游牧的自然分界线,也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分界线。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铁蹄下。对于幽云十六州,辽国也同样重要。中原王朝与辽国都认为自己是该地区的合法拥有者,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幽云十六州图

争端

石敬瑭的继承人石重贵(后晋出帝)要从契丹人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彻底改变被动局面,但此时形势已经不可逆转。944~947年契丹大军三次南下,后晋灭亡。契丹人虽然打进中原,但受到中原人民的顽强反抗,契丹人被迫撤退。中原地区兵变几次重演,政权几番更迭。951年后汉兵变再次重演,正率大军抵御契丹的邺都留守郭威(后周太祖),被将士们拥立为皇帝,大军返京建立了新的政权后周。郭威与继任者柴荣(后周世宗)为消除兵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见成效,社会基本得到了稳定。后周的大军先后征讨后蜀南唐取得重大战果,但幽云十六州始终如骨鲠在喉,柴荣迫不及待地想要从契丹人手中夺回来。959年柴荣决心亲征北方,收复了辽国占领的莫、瀛、易三州,但没想到就在柴荣准备乘胜进取幽州时,病魔突然降临。柴荣被迫返回,半个月后驾崩。他的继任者柴宗训(后周恭帝)只有七岁,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宋太祖),在960年陈桥驿“黄袍加身”称帝建国宋。963年宋大体实现了中原统一,赵光义(宋太宗)在“烛影斧声”中即位。

幽云十六州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宋太宗决定北伐。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高粱河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宋太宗更是狼狈不堪,只身逃往涿州得以幸免。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欲一雪高粱河之辱,再次派三路大军北伐,同样大败而归。两次北伐的失利,宋放弃了积极主动的国防战略,开始实施全面的防御部署。同时,契丹在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后萧太后(萧绰)的治理下走向鼎盛。辽人不能坐视宋人在边境屯结大军,虎视幽云,辽朝开始采取进攻的策略。

辽圣宗耶律隆绪

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几十年,是中原王朝的耻辱。但是,对于契丹人来说,已经划为自己版图几十年的幽云十六州关南之地,被周世宗所夺,也未尝不是一种耻辱。由于辽宋边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试探性的战争时有发生,一场大的暴风雨在酝酿中。

出兵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辽之间的矛盾冲突全面爆发,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其母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侵,乃顺国王萧挞凛担任辽国统军元帅。九月辽军兵分两路长驱直入,西路军五万余人,东路军二十余万人。闰九月十五日大破唐河北岸的宋军,二十二日耶律隆绪同其母萧太后与主帅萧挞凛合攻定州。此后辽军分兵为三路,一路向高阳关、祁州和武强一带运动,一路往东南方骚扰德州、棣州、滨州,以此两路牵制关南的外围。另外一路,全力攻取战略要地瀛洲。辽军在瀛洲遭遇了宋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辽军无功而返。当辽圣宗和萧太后进攻瀛洲时,萧挞凛转战外围,于十四日攻破祁州,一直南下。此举让宋廷震惊,兵锋屡挫的辽军竟然不退反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深入,将要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澶州是宋都城汴京的门户,也是宋抵御辽军的最后防线。宋廷主和主战两派,争论不休,宋真宗(赵恒)也犹豫不决。宋真宗将目光投向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寇准,寇准认为:

现在皇帝神武,武将文臣和谐,如果陛下能御驾亲征,敌军自当退缩,如果抛弃宗庙,远迁徙江南或蜀地,必将导致人心崩溃,大宋的天下也无法保全。

寇准的话,让宋真宗热血沸腾,宋真宗终于坚定了御驾亲征的决心。宋将澶州作为抗辽的最后一道防线,皇帝将要亲自赶到战场的最前沿。就在宋真宗决定去前线督战时,却收到了来之前线辽军大营的议和信,传达的是辽国最高层萧太后的意图。宋王朝担心其中有诈,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做好战争准备,另一方面考虑到黎民百姓的实际需求,宋也需要和平。于是,宋真宗给辽方回信道:

朕自从登上大位,爱养黎民,岂欲穷兵黩武,常思息战安民,如辽方确有议和诚意,自当遣使谈判。

并派出和谈使节曹利用出使辽朝。辽朝在议和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南侵的步伐。曹利用抵达天雄军营时,正是辽军大举攻城之时,因为怀疑辽国议和的诚意,被宋朝守军主帅王钦若所阻。一旦辽国以议和为诱饵,争取时间,完成对澶州的军事部署,将对宋朝形成致命的打击。

兵临城下

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时称南城北寨,中间以49座浮桥相连,为大河津要,向有北门锁钥河朔保障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十一月二十日,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各路兵马开始集结。此时,二十万辽军兵临澶州城下。就在决战一触即发之时,一个关乎整个战局的事件,在澶州城下突然发生了。三天前,辽军主帅萧挞凛带领亲兵巡视地形,在很远的澶州城楼,正有一张床子弩对着他虎视眈眈。那天正好威虎军头张瑰当值,开动了澶州城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床子弩。张瑰不知道他瞄准的人是辽军主帅萧挞凛,更不知道这次斩首,会扭转辽宋之间的战局。强弩正中萧挞凛额头,当晚,萧挞凛死于军中。萧太后闻讯悲痛欲绝,罢朝五日。

辽国萧太后萧绰

萧挞凛是南征辽军主将,曾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死无疑给辽军带来沉重打击。辽军军威重创,士气大挫,遭遇进退两难的窘境。宋真宗的大军到达澶州城下,宋军翘首以盼皇帝亲临前线。100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寇准等人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临澶州北城,他的出现彻底改变战争的形势,远处的宋军一见皇上的黄罗伞盖,都踊跃高呼万岁声闻十里,勇气百倍,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萧挞凛一死,辽军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此时宋朝特使曹利用杳无踪迹,萧太后苦等宋朝使节不来,加之辽军在战场多处失利,时局朝着有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萧太后于是再修书一封,传达辽国议和的诚意。然而苦苦等待,却依然没有音信。原来当时战争仍在继续,辽军攻势未减,天雄军主帅王钦若仍担心其中有诈,不肯派遣曹利用出使。萧太后和辽圣宗不得已只好第三次修书,要宋朝从澶州另外派遣使者火速前来议和。频频来自辽方的热线消息,终于让宋朝廷摸清了对手急于议和的底牌。宋真宗下诏给天雄军主帅王钦若,要他督促曹利用北上和谈。宋朝议和特使曹利用,终于出现在辽营中。萧太后一见曹利用大喜,萧太后仍然坚持索还关南之地。关南之地是宋朝抗击辽朝的最前线,一旦舍弃,华北将无险可守。因此遭到了曹利用的严词拒绝,和谈陷入了僵局。辽朝君臣认识到战争再拖延下去,必定对自己不利,宋军士气高涨,各方援军即将赶到,但是此次举国南侵若未得到一点好处就退兵,实在是说不过去。十二月一日,辽朝派遣特使韩杞持国书与曹利用来到宋军大营继续和谈。当时的形势对宋朝有利,主战派寇准不同意议和,故意提出了辽方难以接受的和谈条件,一是让辽国称臣;二是收回五代时期被契丹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前线守将杨延昭也上书,认为辽国兵临澶州,距离北境千里,人马疲乏,只要各路大军把守要道,就可以歼灭辽军。对于寇准和杨延昭的军事策略,宋真宗没有采纳,而是再次派曹利用至辽营议和。

澶渊之盟

宋真宗临别时告诉曹利用,辽方的要求尽量满足,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岁送银绢百万也行。寇准听说后,偷偷将曹利用召来,说到:

虽有圣旨,但是你答应辽方不得超过三十万,如果超过三十万,我就将你斩首。

曹利用至辽营,果然按照寇准的意见行事,辽朝上下见宋使者态度坚决,索地无妄,而目前和谈条件,也对辽方有利,终于答应结盟。这次议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誓书规定:

第一,确定宋朝和辽朝的外交关系,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年齿论;

第二,划定宋与辽的边界,辽方承认关南之地属于宋朝,辽宋边界恢复战前事实占领状态,双方宣誓各守疆土,互相惩罚犯罪,互相保护农耕,互不增设军事设施;

第三,宋每年向辽朝赠送岁币,名为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第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化干戈为玉帛,结束宋辽战争,维持了将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往来。

宋真宗赵恒

后续

1113年(宋徽宗正和二年/辽天祚帝天庆二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金太祖)继任女真部首领,经过秣马厉兵的准备,第二年就发动了反辽战争,并连战连捷,很快就占领了辽国东北的大片地区。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金。辽天祚帝慌忙率号称七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因辽国军队内部叛乱,被金国几万军队打得大败而逃,辽军的精锐在这一仗中几乎丧失殆尽,此后形势更是急转直下,在金军凌厉的攻势下,辽国政权内部开始分崩离析。此时,一位名叫李良嗣的辽国官员投奔宋朝,并献计联金攻辽,收取幽云故地。宋徽宗对李良嗣的计策十分欣赏,赐他姓赵,授予官职,李良嗣此后就成了赵良嗣。

海上之盟

1118年(宋徽宗重合元年)宋徽宗(赵佶)派马政等人从登州渡海前往金国,商议夹攻辽国的具体事宜,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又遣赵良嗣等人为正式使节,携带宋徽宗的御笔与金太祖商定:

宋金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金军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灭辽后,宋将输辽的岁币转输于金,金将幽云地区归还于宋。

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金海上盟约,又称海上之盟。对于联金灭辽,宋朝人很多表示反对,认为朝廷不能遵守与辽国在澶渊之盟时达成的和约,轻启事端,绝非良策。就连高丽国王也对前来为他诊病的宋朝御医说:

闻天子将与女真图契丹,苟存契丹,犹足为中国捍边,女真虎狼,不可交也,宜早为之备。

这些意见,宋徽宗一概听不进去。

祸起

宣和二年,宋王朝爆发的方腊起义,牵扯了原本准备攻辽的军队。宋徽宗抽不出军队去履约海上之盟,又听说辽国已知道宋金海上盟约之事,宋徽宗害怕辽国的报复,一度后悔与金交往,想单方面撕毁约定。次年二月,金使前来催促宋朝如约进兵,宋徽宗有意拖延,直到八月才写了封含糊模棱的国书,把金使打发回去,以致金人以为宋朝已经悔约,为双方以后的争端埋下了祸根。宣和四年初,金军接连攻下辽中京和西京,天祚帝逃往夹山,辽国的灭亡已成定局。宋徽宗于是决意用兵,这年四月和七月,童贯、蔡攸两次率领宋军向燕京进发,发动攻辽战役,均遭败绩。宋朝的腐朽无能,被金人看得一清二楚。宣和四年底,金兵占领了燕京,既然不同于当初的约定,金人自然不肯轻易履行原约,几经交涉,才让宋朝收回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之地,条件是不但要把给辽的五十万岁币如数交给金,还得每年加纳一百万贯的燕京代税钱,金军撤退时,把燕京的人口、财产席卷而去,宋朝付出巨额代价,买回的只是几座空城。宋朝君臣不但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在虚幻的胜利气氛中弹冠相庆,以为天下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第二年,已经降金的辽将张觉,在平州起兵反金,利欲熏心的宋徽宗,企图通过诏诱张觉捞回平州地区,这是违背宋金协议的行径,必定会遭到金国的反对。宋徽宗不做好援助张觉防备金军的准备,致使张觉很快就被金兵打败,逃到燕山府,宋徽宗亲笔给他写的委任状也被金军缴获。金来要人,宋朝起初还想抵赖,后被逼无奈,只得杀死张觉,将其首级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交给了金国。宣和五年八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去世,其弟完颜吴乞买(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

西辽

宣和七年二月金兵俘虏天祚帝,辽国灭亡。1124年(辽天祚帝保大四年/宋徽宗宣和六年)辽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率二百铁骑离开天祚帝,向西而行到达叶密立(新疆额敏县)建城并开疆扩土。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正式称帝,采用突厥汗号菊儿汗,意思是汗中之汗,同时采用汉尊号天祐皇帝,建元延庆,西辽政权由此建立,历史上又称其为哈剌契丹,它是辽政权的延续。

西辽天祐皇帝耶律大石

1134年初,位于中亚的东在喀喇汗国(吉尔吉斯斯坦)的国王伊卜拉欣,因无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遂邀请耶律大石前往巴拉沙衮。耶律大石在巴拉沙衮建都,并将国都名字改为虎思斡耳朵,再将东喀喇汗国国王降为土库曼王,不久,原来东喀喇汗国人均臣服于耶律大石。

南宋

战争中掠夺的大量人口财产刺激了新兴女真贵族的扩张欲望,他们很快就把矛头转向了即繁荣富庶又腐败无能的宋朝。宣和七年十月,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由大同出发进攻太原,东路由平州出发攻打燕山,两军计划在汴京汇合。与此同时,金国还派出了勒索宋朝的使者,金太宗战略巧妙,野心勃勃,一边出兵攻打,一边出使敲诈,这成为此后金国对付宋朝的一贯手法。金兵推进异常迅速,东路金兵不战而入燕山,在宋朝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直入。西路金兵出发不到几天,就打到了太原城下,开始围攻城池。与此同时,金使来到汴京,盛气凌人地要求宋朝割地称臣。金兵攻入汴京令宋徽宗心惊胆战,不得已颁布罪己诏,并产生了逃跑避祸的念头。宋徽宗任命皇太子赵桓(宋钦宗)为开封牧,企图让儿子以监国的名义,替他挡住金兵。随后又在李纲等人的劝说下,诏命传位于太子赵桓,自己退位,称道君教主太上皇帝。继位的宋钦宗,虽然节约朴素,也算得上勤勉,但却优柔寡断,多疑多变,即无勇气和定力,更没有什么深谋远虑,他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一天数变,终于变出了一幕亡国的悲剧。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初六,二十六岁的宋钦宗在李纲的极力劝谏下,暂时打消了出逃的念头,登上宣德楼晓谕各军,表示要固收到底,将士们感激涕零,山呼万岁。布置稍有程序,金军就兵临城下,金军虽攻势凌厉,但进展并不顺利。此时宋朝的西北边军和各地驻军正纷纷来援。金军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又顿于坚城之下,犯了兵家大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宋朝君臣勠力同心,同仇敌忾,守住汴京,重创敌军原本是有可能的。但是,宋钦宗内心畏敌如虎,根本不相信宋朝军民能够挽救危亡。因此,汴京保卫刚刚开始,宋钦宗就接连派使者向金兵乞和。对李纲唇焦舌烂的战况分析,只是敷衍搪塞而已。金方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议和条件:

索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千万匹,马驼驴骡各以万计。尊其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宋者必须全部归还。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以亲王宰相做人质。

金人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索要金帛之数,即使竭宋朝天下之财亦难凑足,三镇是宋朝立国的屏藩,赵家的祖坟也在那儿。尽管条件如此苛刻,宋钦宗为求苟安无事,还是全部答应下来。下令搜刮汴京诸色人等的金银,好不容易刮得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民间积蓄已空。同时,康王赵构(宋高宗)和少宰张邦昌也作为人质被送到了金营。正当宋钦宗因金帛不够,而大伤脑筋之时,正月二十日种师道、姚平仲率领的泾原秦凤路边军开到了京城,其他勤王兵也陆续赶到,云集城外的宋军已达二十余万。他们的到来使宋军士气大振,宋钦宗一时又倒向了主战方,不仅如此,他还极力支持姚平仲速战速决的主战。令姚平仲出兵偷袭金营,结果事机不密,金兵早有防备设伏击破宋军,姚平仲畏罪不敢回城,只身亡命而去。种师道提出将计就计,当晚再派奇兵劫营,即使不胜也每夜出兵骚扰,令敌人疲惫而遁。但宋钦宗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言战。此时,主和的投降派李邦彦,趁机造谣说西北勤王之师已全军覆没,宋钦宗惊上加惊,生怕金人前来问罪,急忙解除种师道兵权,又将李纲革职,解散亲征行营使司,更有甚者他甚至还打算把李纲绑了交给金使。投降派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汴京人民的强烈愤慨,数百名太学生伏阙上书,指斥奸臣投降误国,要求坚持抗战,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官职。汴京居民声援之声震天动地,宋钦宗无奈之下,恢复李纲、种师道官职,抗金形势重新高涨起来。金兵见汴京军民同仇敌忾,勤王之兵日益增多,深感局势不妙,不等金帛数足,取了割让三镇的诏书,又以肃王赵枢代替康王赵构为人质,匆匆退兵。种师道请求趁金兵渡过黄河时发起猛攻,遭到宋钦宗拒绝,结果金兵安然满载而归,危机暂时解除。

同年八月金兵再度南犯,九月初三太原陷落,十月初五真定陷落,闰十一月初二东西两路金兵再度会师汴京城下。汴京第二次被围,形势比第一次更加险恶。城内守军不足七万,各地勤王之师在主和派耿南仲、唐恪不得妄动的命令下都留在原地裹足不前。宋钦宗虽然接连派使者诏诸路勤王兵速来救驾,但为时已晚,使者也大多被金兵截获。有个名叫郭京的骗子,自称能用六甲神兵击破金军,生擒金军统帅,宋钦宗听信了的鬼话,派他带领所谓神兵出战,结果大败溃散,东京城就此被攻破。迫不得已,宋钦宗亲自到金营议降,答应称臣,割让河北河东地区。靖康二年正月,金军先后将宋徽宗、宋钦宗扣押在金营。二月六日金国皇帝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七日金兵押着宋徽宗宋钦宗和后妃宗室臣僚共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批金银财宝、依仗法物、图书典籍、百工技艺等北归金国,(北)宋就此灭亡。

宋高宗赵构

金兵押着宋徽宗等人北撤,傀儡皇帝张邦昌失去了靠山,只得将早年被废居于民间的宋哲宗皇后孟氏迎进宫中,孟氏得知皇室宗亲,只剩下康王赵构这棵独苗,连忙派人联络,并下手书让赵构继承大统,在应天府(商丘)即位。宋高宗建立的宋朝史称南宋,是北宋政权的直接延续。

——全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2

见与行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