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真实下场到底如何?史书和朱棣为何都含糊其辞

青史佐酒 2021-02-21 23:12:49

一场靖难之役,让刚刚新生的大明王朝又经历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场朱家两代的皇权之争,而朱棣如愿以偿得到了皇位,而正牌的皇帝建文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谜团。

几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说南京城破时,建文帝在太监的帮助下剃度为僧,通过地道逃出燕军的包围,从此了却红尘,做了得道的高僧。包括后来又众多的官方史料和地方志都记载,在四川和云南等地,都曾出现过酷似建文帝的僧人。更有一种说法,认为郑和七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流落在海外的建文帝。

但其实这种过于传奇的“出家为僧说”,并没有太大的可行度。当时燕军将整个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还有李景隆这种主动开城投降的内应,一个化妆为僧侣的建文帝,为怎么可能在众目睽睽下有逃命的机会。就算有事先修好的地道可以直接通向南京城外,但那里又何尝不是朱棣大军严密监控的地方。

一个才当了几天的和尚,身边又最多只有几个亲信的太监和侍卫,身份可疑的建文帝,又怎么能实现千里逃亡,跑到蜀地去当和尚。明朝对人员流动的控制非常严格,外来僧侣更是要进行身份的核实,想要顺利通过这些地方的检测,和朱棣在之后的搜寻,又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明史》之中,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有两种说法,但都比较含糊其辞。第一种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也就是说朱棣进入南京后,发现宫中火起,并在火种发现了烧焦的残骸,经太监辨认衣物,确定这是建文帝和皇后的遗体。

从大力削藩,惩治藩王这些举措来看,建文帝并非软弱的帝王,在城破之后毅然选择自尽,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换个角度,仅凭烧焦的衣服和两句残骸,就确认建文帝一死,然后厚葬之,这绝不是朱棣的性格。

从筹划靖难起兵,到和建文帝南北相对,朱棣经历了太多生死,是用身家性命换来了这个皇帝之位。对于他来说,抢了自己侄子的帝位,本身就是要在史书在留下坏名声的。而建文帝的存在,更是对于名不正言不顺的朱棣来说,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

靖难之中,建文帝下令不要伤了叔叔,这也给朱棣做了一张保命符,给了他翻盘的机会。而在朱棣赢下这场战争之后,他又该怎么处置建文了?“以德报德”,将其软禁一生,这样的作法明显是不吸取前车之鉴。建文帝只要活在世上,那些建文帝旧臣就绝不罢休。所以对于朱棣来说,建文可以饶了他,但他绝对不能放过建文。

所以综合史书和朱棣自己对于建文帝下落的含糊其辞来看,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靖难大军没有绕过建文帝,而朱棣又担不起这弑君杀侄的罪名,便用一把大火除掉了所有印记。虽然这只是猜测,但又何尝不是最能解释历史的一个答案。

0 阅读:275

青史佐酒

简介:深耕军史,还原真实的1931—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