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考生高考作文6分,被985学校录取,教授:我教不了他

可可儿研习社 2024-12-08 03:41:53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办

2009年的高考给四川教育界带来了一个"奇葩"新闻: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只得了6分,总分428分却被985名校四川大学破格录取!

这位叫黄蛉的少年,凭啥如此"开挂"?

原来他用甲骨文写了整篇高考作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位"甲骨文男孩"要腾飞的时候,他的大学导师却递交了辞呈。

这是怎样一出"天才少年"与"愤怒教授"的戏码?

面对这个谜一样的考生,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009年高考前夕。

就在所有考生都在冥思苦想该如何写好作文时,黄蛉却在琢磨着一个"惊天妙计"。

彼时的他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第一次高考失利,不得不选择复读。

但这一次他决定要玩一把"大的"!

在高考作文纸上,他笔走龙蛇写下了一串串看似天书般的符号——这就是传说中的甲骨文。

这操作简直太惊艳了!从高考恢复到现在,还从未有人敢这么玩!

阅卷老师们都看懵了:这是啥?是火星文吗?

最后只能请来四川古文学界的大佬们一起解密,那场面简直像在破译外星人留言。

而这个"骚操作"的灵感,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位骑三轮车的甲骨文爱好者。

那位三轮车夫就因为研究甲骨文,被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看中,破格录取了!

这个消息对黄蛉来说简直就是"天降甘露",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名校的"捷径"。

更让他坚定信心的是他的复读班老师蒲体超,这位老师不仅没有劝阻他,反而成了他的"知音"。

两人都对甲骨文有着痴迷的热爱,经常能聊得天南地北,忘记时间。

蒲老师的支持就像给了黄蛉一剂强心针,让他下定决心要在高考战场上来一次史无前例的"表演"。

就这样黄蛉开启了他的"开挂"之旅。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竟然真让他如愿以偿拿到了985高校的入场券。

虽然作文只得了6分,总分也只有428分,但他还是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简直就是一场现实版的"蝶变",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黄蛉的"开挂"表演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但要真正理解这个"甲骨文男孩",我们得把时间倒带到更早。

1989年黄蛉出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

在他蹒跚学步的年纪,父母就远赴他乡打工,常常一年都见不上一面。

小小的黄蛉就这样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慢慢长大。

说实话老人家的疼爱是满满的,但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缺席就像心里永远填不上的一个洞。

或许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孤独,让黄蛉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

在学校里他就像一个"隐形人",明明坐在教室里,却仿佛与这个世界隔着一层毛玻璃。

课堂上当其他同学热烈讨论时,他总是一言不发,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

就连同桌想跟他说说话,也经常得不到回应。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合群"的少年,却在甲骨文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

当同学们在课后打闹嬉戏时,他却专注地临摹着那些古老的符号。

当别人看到这些符号直呼"像鬼画符"时,他却能从中读出上古时期的故事。

渐渐地他掌握的甲骨文字符越来越多,竟然达到了惊人的800个之多。

要知道当时已知的甲骨文总共也就一千多个,这简直是个小百科全书啊!

在老师眼中他是个"另类";在同学眼中,他是个"怪胎"。

但在甲骨文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这个内向的男孩,仿佛和几千年前的文字有着某种奇妙的共鸣。

就这样他在孤独中培养出了一项独特的技能,虽然没人理解但他乐在其中。

就这样一个"另类"少年,在高考后却一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这个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学霸",各路记者蜂拥而至。

从三本院校锦城学院到四川大学本部的华丽转身,更是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个曾经内向的男孩,似乎一夜之间就变了个人。

面对镜头他侃侃而谈;见到记者,他笑容满面。

四川大学也很重视这位"特殊人才",专门为他配备了古文学界的何崝教授做导师。

然而这份看似完美的师生缘分,却很快就出现了裂痕。

平日里布置的作业,要么拖到最后一刻才交,要么就是草草了事。

更让何教授无法接受的是,这个学生的态度简直"飘"上了天。

有一次何教授随口问他最近在读什么书。

黄蛉不假思索地回答:"《文心雕龙》啊!"

这可把何教授气笑了,《文心雕龙》可是连很多教授都要反复研读的深奥典籍。

你一个大一新生,就敢说自己在研究这个?这不是在搞笑吗?

随着时间推移何教授越发感觉这个学生浮躁且爱慕虚荣。

他对甲骨文的认知其实很肤浅,却总是喜欢在媒体面前表现出一副"学术大师"的样子。

课堂上心不在焉,采访时却能侃侃而谈,这反差也太大了吧!

终于有一天何教授忍无可忍,递交了辞职申请。

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这一下曾经的"天才少年"人设崩塌了。

媒体开始质疑:这个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学生,到底是真才实学,还是哗众取宠?

原本簇拥在他身边的镜头和话筒,也渐渐远去。

那个高考后意气风发的"甲骨文男孩",似乎正在被现实一步步打回原形。

随着导师的离职,曾经的"甲骨文男孩"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那些曾经热烈追捧他的媒体,再也找不到他的踪影。

这个轰动一时的故事,就像一场烟火绚丽过后只留下一片黑暗。

说实话这样的结局其实并不让人意外。

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人们总是容易被表面的光环所迷惑。

一个高中生掌握了七八百个甲骨文,确实很厉害。

但这就像会背十个国家的国歌,却不懂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样。

真正的学问从来都不是靠投机取巧就能获得的。

甲骨文背后蕴含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需要毕生精力去研究的学问。

黄蛉的故事恰恰印证了一个真理:天赋需要努力来配合,机遇需要实力来支撑。

他确实抓住了一个绝妙的机会,但却没能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遇。

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让他一举成名。

但当镁光灯暗淡,真实的能力就无所遁形了。

这个曾经惊艳教育界的"奇葩"新闻,最终成了一个关于浮躁与虚荣的警示寓言。

或许若干年后人们提起这个"6分作文"的故事,会心生感慨:

有时候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辜负了机会。

当那些耀眼的光环消失后,留下的应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才实学。

这就是现实给我们上的一堂生动课。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38
可可儿研习社

可可儿研习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