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唐代绞胎瓷盂

文字绘者青青 2025-04-11 04:46:43

(唐代绞胎瓷盂 藏于洛阳博物馆)

盂,若在青铜器中,是一种大型的水器或中型的食器。但在瓷器中,盂却是一种非常小型的文具,用于盛水调墨或洗笔。

这件瓷盂,目测高6、7厘米、口径3、4厘米,呈扁圆球状,小口、鼓腹、平底,看起来玲珑可爱。

更引人注意的,是它身上层层叠叠、曲曲折折的褐色纹饰,似乎在有规律地舞动,自然清新,别有韵味。

这种韵味,是以费时费工、难度大、成品率低作为代价换来的。它们被称为“绞胎器”。

绞胎器(包括陶和瓷)创烧于唐代,延续生产至元,元以后工艺基本失传。在唐代和宋代绞胎器就非常珍贵和稀少,能够保存至今的更是宝贝。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唐代长达289年,仅仅留下了六十件左右的绞胎器,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贴面绞胎 图片来自网络)

绞胎,首先要有深浅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然后将两块泥料叠合绞揉,盘卷切刮,使之绞缠在一起形成纹理。

之后有两种做法:一是把绞出花纹的胎泥切成薄片,贴在一般胎泥做成的器物表面,可以叫作“贴面绞胎”。很多较大的绞胎器物,比如瓷枕,就是这样做的。

另一种呢,如这件瓷盂一样,是“全绞胎”,将绞出花纹的泥料塑造成型,用于制作一些小型器物。

为什么全绞胎器都是小型器物呢?

因为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致,绞胎器在干燥或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开裂。即便是小型器,成品率也很低,更不用说尺寸大些的器物了。

(芝加哥博物馆藏绞胎瓷盂 图片来自网络)

泥料组合不同、绞合方式不同,会产生出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纹理。即便是同一批制作的器物,也会大同小异。

美国芝加哥博物馆藏的这件绞胎瓷盂,与本篇介绍的这件,应该是同胞兄弟。两者应该都是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制的。

这件文物时间是唐代,出土信息不明,藏于洛阳博物馆。

0 阅读:5
文字绘者青青

文字绘者青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