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晚期举方鼎 藏于山东博物馆)
晚商早周,流行一种小方鼎,高度在20~30厘米。不过说“流行”其实并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这类小方鼎多出现在晚商早周,但实际数量并不多。
这件举方鼎即属这一类,通高23厘米、口边 16*14.2厘米、足高8.4厘米,横截面呈长方形,颈略束,腹微鼓,口沿上有一对立耳,腹底下有四根柱足。

颈部竖向边线和中线各起一道透雕钩状短扉棱。由扉棱界定的框内各饰一条夔龙纹,上有连珠纹。

腹部微微外鼓,这与一般方鼎的直壁不同,更具张力和灵动。
竖向边线各起一道平整扉棱,四面各饰一个大兽面纹。兽面以云雷纹铺地,椭圆大眼,粗钩眉毛,C形尖耳,鼻如花束,阔口尖牙。

四柱足主饰蝉纹,蝉纹之上饰勾卷云纹。

腹内壁铸有铭文:“举且(祖)辛禹”及徽号。
“举”字,像是一个大人将孩子高高举起,非常形象。最上部件则为“床”,象形大人举子于床,是抚育幼子的意思。
举族青铜器目前发现了一百多件,基本都出土于河南殷商和山东长清一带。

铭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字:禹。目前多认为金文“禹”字是蛇、蜥蜴或鲵鱼的象形。至于其与“大禹”这个人物的关系,现在还是笔糊涂账。

这件文物时间是商代晚期,出土于山东省济南长清小屯遗址,藏于山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