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晚期召伯虎盨 藏于洛阳博物馆)
铜盨xǔ,是西周人发明的一种盛食器,出现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之后基本消失。
盨由簋演变而来。出土的铜盨中有自名为“簋”的,可以窥见“盨”与“簋”的关系。
盨的造型比较单一:横截面为椭方形,看起来很像有足有耳的大饭盒。

这件召伯虎盨通高21厘米、口长23.3厘米、口宽16.7厘米,圆角长方体,器壁微鼓,两侧有一对附耳,底部有四根柱足。
器盖外缘和器身口沿下各有一圈相似的纹饰带。纹饰带四面中点各饰一鼻形纹。四个鼻形纹之间各有两条夔龙纹。

夔龙回首翘尾,凸眼张口,头角长而弯。当然很可能不是头角,而是另一条龙身,也就是说这是双身共首龙。
器盖略弧,有四个L形片状捉手,两两相连,形成优美的弧线,上饰龙首。若取下器盖翻转放置,捉手可为器足,器盖也就成了另一件盛食器。

下腹部饰瓦棱纹。腹底承四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
在铜盨中,圈足比较常见,这样的柱足相对较少。

内底及盖内铸有铭文两列八字:“召白(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这是召伯虎为其亡父所做的祭器。有研究者认为,召伯虎就是西周晚期厉王、宣王时的名臣召穆公。
在先秦时期,“朕”是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朕”才成为皇帝专用的称呼。
“考”是对亡父的尊称。有一个成语“如丧考妣”,“考”是亡父,“妣”是亡母。“文”则是修饰“考”的形容词,有美、善、显赫、伟大等含义。
“朕文考” ,意思就是“我的伟大的亡父”。

此外,第一个铭文“召shào”本与“召zhào”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不过后来因为发音相近的关系,人们偷懒用简单的“召”字代替了复杂的“召shào”字,复杂的“召shào”字就消失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晚期,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西周墓,藏于洛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