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晚期颂簋 藏于山东博物馆)
颂簋,是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享有360度视野的独立展柜。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公斤,属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常见的“三足簋”。
这种圈足下还有三足或四足的造型,是西周中期出现的新样式,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颂簋敛口鼓腹,腹部两侧有一对半环耳。半环正面饰垂鳞纹,侧面饰阴线纹,下垂象鼻小珥,上饰圆雕兽首。
兽首杏眼圆睁,兽口大张,上下唇卷,歧角竖立。
口沿下饰一圈有目窃曲纹,前后中点饰鼻形纹。之下饰凸棱纹,凹凸平行如同屋顶上连绵起伏的瓦片,又称为“瓦楞纹”。

圈足微外侈,上饰垂鳞纹。另有三个小兽首,造型与环耳上的兽首大同小异。圈足之下接三只象鼻足,其造型与环耳垂珥一样。
簋侧的兽首半环耳与簋底的兽首象鼻足,形成有趣的映照关系。

簋盖上隆,顶部有较大的圆形捉手。盖面边缘饰有目窃曲纹,其他部分饰凸棱纹,纹饰与腹部纹饰一致,形成另一种映照。

(左:中爯父簋 右:颂簋)
颂簋与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中爯父簋造型纹饰非常相似。
这一类造型的青铜簋数量较多,所以仅凭造型是不能成为“镇馆之宝”的。

器底和盖内铸有相同的铭文,各15列152字,是山东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铭文记述了一个名为“颂”的官员接受周王册命的过程,包括时间、地点、册命的仪式、任命的官职、赏赐的物品以及仪式之后所做的事和祝愿辞。

(盖铭)

(器铭)
铭文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过程,是研究西周礼仪制度的珍贵资料。
从文字角度来看,铭文布局整齐,排列有序,字体规范,笔势匀称,是难得的金文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
颂簋,据说清朝中期出土于陕西,一共有5件,但流散各处。
20世纪40年代,一件颂簋的器身入藏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后来转入了山东博物馆。50年代,张秀琳女士将家藏颂簋盖捐献给了山东博物馆。一件颂簋完整合体。
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件完整的颂簋。另有两件完整的,在国外。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晚期,藏于山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