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与毛泽东分手内幕:三个女人一台戏,负气出走还是难以忍受

围讯见闻 2023-03-26 11:35:18

一、历经风雨考验的红色革命婚姻

在中国革命史上,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引世人瞩目,是历经风雨洗礼的著名红色革命婚姻。他们在1927年十月相识,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相知,在1928年相恋自愿走到一起结合。

毛泽东和贺子珍

在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生活经历的十年间,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危难的岁月。在这十年中,毛泽东经历了政治生命的大起大落,在他最为艰难苦恨的特殊时期,正是贺子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同经历了政治和生活上艰苦岁月的考验。

在这十年期间,贺子珍共生了三个孩子,可想而知,在这样异常恶劣的战争艰难生活中,三次生育所带来的病痛,又是如何极其困难地履行着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同时,也正是在这十年当中,贺子珍无论在精神或肉体上都遭受了极大的伤痛,其中有与父母、儿女、弟弟等众多亲人的生离死别,另有身上为掩护战友而留下的十几块弹片,又常常让她饱受伤痛的折磨。

因此,毛泽东与贺子珍堪称在中国革命艰苦岁月历经考验的患难夫妻,尤其在艰险困苦的长征中,更是表现出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患难深情。

二、延安来了年轻的美国女记者和漂亮女翻译

1936年,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和女翻译吴莉莉,在中共地下党员刘鼎的极力协助下,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红色圣地延安。而在此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7年1月,史沫特莱受到共产党邀请正式参观并采访延安。虽然她的公开身份是前线战地救护志愿者,但因被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慨和革命热情感染,于7月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强烈要求成为一名神圣而光荣的共产党员。

史沫特莱和毛泽东、朱德在一起

再说史沫特莱的女翻译吴莉莉(1911年生于河南,原名吴宣晨,也叫吴光伟,吴莉莉是她的艺名),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认识了斯诺、史沫特莱等人。在“七七事变”后,她和史沫特莱一起来到延安。

在去延安之前,吴莉莉刚刚离婚。吴莉莉活泼热情,多才多艺,她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编导并排演的高尔基名著《母亲》,在整个红色圣地引起轰动,更是受到毛泽东的欢迎与关注。

由于当时延安的艰苦环境,加上业余生活又非常单调乏味,1937年2月,史沫特莱和吴莉莉便主动向毛泽东、朱德建议,在延安学习推广交谊舞,以活跃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经毛泽东同意,这两位热心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年轻女子,便在延安城郊的一所废弃教堂里,举办了交谊舞培训班,更是主动担任培训老师。

毛泽东和贺子珍

一个月后,史沫特莱和吴莉莉晚上就在天主教堂里教交谊舞。来这里学习交谊舞的红军丈夫们,一般不会带妻子来,还有部分从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慕名而来参加革命的青年男女。很快,年轻漂亮的吴莉莉便成了这里的交谊舞明星。

三、贺子珍极不喜欢史沫特莱和吴莉莉

与此同时,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却对来自西方的史沫特莱极不喜欢,并对热情活泼的吴莉莉也抱有成见。

贺子珍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史沫特莱竟然对贺子珍说出,贺子珍的生活是苍白而极似修道院式的,并且不完全具备一位伟大革命领袖妻子的条件。二是由于史沫特莱和吴莉莉举办的交谊舞会,无疑让贺子珍的内心不是滋味。

史沫特莱在延安

因此,贺子珍虽未和史沫特莱发生过争吵,但二人之间的互看不惯并敌视的情绪与日渐深。而吴莉莉自成为晚间舞会的明星后,和延安当地的传统保守的妇女相比,简直就被当成 了美好浪漫的化身。

毛泽东非常爱读书学习,即使在战争间歇里,毛泽东也会趁机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并撰写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政治哲学论文。

那时,每当傍晚,毛泽东就会常常和警卫员一起来到史沫特莱的窑洞,边喝茶边聊天,畅谈一切话题。

一次,毛泽东问史沫特莱,是否有过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拜伦所描写的真挚爱情。在史沫特莱后来的回忆录中,毛泽东说对她说:我怀疑西方小说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浪漫爱情是否存在,究竟是什么样子?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我好像应该是真正有过这种真挚爱情的第一人。

吴莉莉和毛泽东、朱德、史诺在一起

这时,作为翻译的吴莉莉,每当毛泽东和史沫特莱畅谈浪漫的爱情时,她总能感到二人的对话就好像全是说给自己听的一样。

尤其是在谈论毛泽东的诗作时,吴莉莉自然比史沫特莱更能理解并欣赏毛泽东的诗,甚至可以使用毛泽东诗中所用的韵律,进行作诗对答,这无疑让毛泽东极为兴奋,夸赞吴莉莉很有才华。

四、忍耐至极的贺子珍作出激烈反应

一天夜里,史沫特莱已睡下,她听到窑洞外的脚步声,并听到了毛泽东明显的湖南口音。这是毛泽东去吴莉莉的窑洞谈话的。史沫特莱又听到了敲门声,然后就是门打开再关上。

让史沫特莱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她就要入睡时,却忽然听到急促的脚步声,接着便听到吴莉莉的窑洞门被撞开的声音。

毛泽东和贺子珍

史沫特莱听了,便知道有事,就急忙下床,披衣就往外跑,到吴莉莉的窑洞一看,便看到贺子珍正拿着手电筒在打毛泽东。

毛泽东仍旧坐在板凳上,戴着棉帽,穿着厚厚的军大衣,一动不动。然而,他并未让贺子珍不要打他,只默默地忍受着。而旁边的警卫员显得很是尴尬,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

贺子珍似乎非常生气,不停地边打边喊,直到累得气喘吁吁。

见贺子珍停住手,毛泽东才慢慢立起身,声音缓慢而严厉地说:“子珍,不要再说了!快回去吧,这样不好。”

而贺子珍突然转身怒视着吴莉莉。吴莉莉见状,便靠着墙,满脸惊愕,吓得浑身发抖。只见贺子珍上前,一手抓住吴莉莉头发,一手挥起手电筒打她。吴莉莉一时满脸是血,急忙跑到史沫特莱的背后躲藏。

贺子珍余怒未消,又走到史沫特莱面前说:“你这个帝国主义分子!全是因为你才闹出来的,快回到你的窑洞去。”说完,便挥起手电筒要打这个让她恨得不行的“洋鬼子”。

可史沫特莱并不是吴莉莉,面对攻击,自然会出手反击,只一把就将贺子珍推倒在地。

毛泽东眼见这场景,仍是语气平缓地对贺子珍说:“人家并没有惹你,是你要打她。人家就有自卫的权利。唉,子珍,你这样看起来就像美国电影里的阔太太啊。”毛泽东虽心中生气,仍极力地保持着克制。

于是,毛泽东便让警卫员把贺子珍送回家去。而贺子珍仍不想罢休,不愿从地上起来。毛泽东无奈,只好又叫过来两位警卫员,把又哭又闹的贺子珍护送回家。

五、贺子珍负气出走,与毛泽东分手,决定离开延安,远赴苏联

此后,由于贺子珍时常吵闹,毛泽东只好搬到其他窑洞去住。根据曾经亲眼见过此事过程的老红军回忆,因为史沫特莱到延安与毛泽东会面,既拥抱,又献花,这在西方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礼仪,却遭到了贺子珍的误解,且无法接受,也因此对毛泽东产生了深深的误解。

在贺子珍心中,她甚至认为自己还没有那个美国女人重要,更不如那个年轻漂亮的女翻译吴莉莉,感到自己成了多余的人,还不如离开这里,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她决定离开延安。

1937年8月,毛泽东得知贺子珍要离开的消息,非常吃惊,便极力挽留,并满怀深情地说:“我平时不爱流泪,只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才会流泪:一是,我看不得穷人受苦哭泣,我会为他们难过落泪;再是,我身边的通讯员要离开,有的牺牲了,我也会伤心流泪;再有就是在贵州的时候,听到你负伤的消息,伤得非常重,我担心你,为你落泪。”

毛泽东非常感伤,又接着说:“现在不比前些年了,更和王明路线那时期的情况不同了,我有了发言权。以后,也不会让你再像过去那样受苦了。”

然而,此时的贺子珍,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离开,没有接受毛泽东的苦苦挽留。而就在她在西安等去苏联飞机之际,毛泽东仍在焦急地挂念着她,再次托人专程捎来他的口信,恳请她务必不要孤身前往苏联。

最终,贺子珍再次拒绝了毛泽东的挽留,毅然决然地离开,同毛泽东负气诀别,只身远赴莫斯科。

不想,贺子珍此次一走,直到1959年的夏天,才与毛泽东在庐山见上最后一面,不能不说留下了她一生的遗憾。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71 阅读:21434
评论列表
  • 2023-04-13 18:11

    性格刚烈造成的

  • 生记 34
    2023-04-10 10:41

    贺子珍在战场上是双枪快马的女英雄!

  • 2023-04-06 11:08

    领袖始终在前进,跟不上就会掉队

    用户18xxx51 回复:
    政治水平很高
  • 生记 32
    2023-04-10 11:15

    贺子珍战场上为掩护战友奋不顾身,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浴血奋战

  • 2023-04-14 14:33

    史沫特莱就是一搅屎棍

    申悟空 回复:
    那是你不了解史沫特莱女士的革命历程,她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个革命者,热爱中国人民,支持中国革命,并且期望成为中国人的,外国友人。
  • 2023-04-09 20:18

    格局

  • 他爹 10
    2023-04-16 07:37

    英雄本色

  • 2023-04-18 14:47

    😂😂

围讯见闻

简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