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洪家光:大专生毕业,助我国攻克航空发动机技术,如今怎样了-辉日高照

辉日高照 2024-11-22 16:31:08

文|娱栀

编辑|娱栀

前言

24岁的大专毕业生洪家光,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可能只是一名工厂技术工,但他却以自己精湛的技术,攻克了困扰我国多年的航空发动机难题,创造了无法被取代的技术奇迹。

是什么让一位普通技校毕业生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美国开出千万年薪,却依旧无法动摇他的坚持?

初心燃起

1999年的夏天,洪家光第一次踏进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的大门时,并没有预感到自己的命运将和航空发动机紧密相连。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大专毕业生,肩上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怀里揣着朴素的期待,可眼前这间厂房的破旧场景,让他心头一凉。

锈迹斑斑的设备、单调重复的小零件加工,一切都和他心中“航空工业”的高大形象相去甚远。

每天他机械地操作着车床,看着生产线上一成不变的流程,脑海中时常冒出一个疑问:“这里真的能造出飞机发动机吗?”

这种质疑随着时间越发浓烈,他甚至动过辞职的念头,可现实却不允许他任性,家庭的贫困、母亲的辛苦,还有姐姐下岗的窘境,牢牢地牵绊住了他的脚步。

转机发生在同年的5月,当洪家光从新闻中看到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消息时,他的内心突然翻江倒海般的震撼。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运送烈士遗体的飞机竟然不是国产的,而是来自外国的援助,“为什么我们造不出来?”这个问题第一次让他感到无法忍受的挫败和羞耻。

从那一刻起,他的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一个为国家争气的信念在悄然萌芽。

随后他开始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工友和师傅,他发现那些技术高超的老师傅不仅操作精湛,连车床都整理得一尘不染,而他自己机床凌乱不堪,甚至连基本的清洁都敷衍了事。

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或许才是阻碍他进步的最大障碍,他暗下决心,要从整理机床、学习规矩开始,一点点提升自己。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对零件加工的理解也逐渐加深,那些不起眼的小零件竟是航空发动机的基础,如果没有它们,就别谈什么飞机飞上蓝天。

他开始珍视自己手中的每一个零件,哪怕是一个细微的打磨过程,他也追求精益求精,师傅们看到他的变化,也愿意倾囊相授,他听得专注,学得扎实,从不放过任何细节。

工作对洪家光来说,从来都不只是生活的手段,而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明白,改变自己的前提是先掌握技术,而掌握技术的前提则是咬牙坚持。

时间回到2002年,公司接到一份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高难度订单,这种叶片要求的精度近乎苛刻: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这样的任务通常由技术最顶尖的师傅负责。

可偏偏那时唯一合格的师傅因病住院,面对这份“烫手的山芋”,大家一时都没有了主意,洪家光主动站了出来,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一开始他的尝试接连失败,生产出的零件全是不合格品,他没有气馁,干脆把车间当成了自己的“战场”,每天在机器前待超过14个小时。

白天研究每个步骤,晚上总结失败原因,手边总是放着厚厚的笔记本,肚子饿了,就啃一块大饼;累了就靠在车床边打个盹。

第十天清晨,他拖着满身疲惫将一片叶片送去检测,结果终于显示完全达标,这不仅让公司按时交付了订单,更让洪家光收获了更多人的认可。

从那以后,他成了车间里的“技术能手”,逐渐接手更多高难度的任务。

但洪家光并未止步于此,他清楚自己的能力还远未达到真正的“顶尖”,于是他把目光投向那些技术更高、经验更丰富的老师傅,他的学习之路,注定还要继续向更深处前行。

“航空大怪”到大师之路

洪家光的技术提升,并不是靠天赋,而是一次次的学习和磨练堆积起来的,他深知仅凭自己埋头苦干远远不够。

真正的精湛技艺藏在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中,而要学到这些独门绝技,就必须放下所有的骄傲和面子,虚心拜师。

车间里最有名的技师,他的名气不仅仅在于技术精湛,更在于创造了很多别人无法复制的奇迹,比如他能够将机床转速提升到1200转,操作依然平稳如常。

而其他人连600转都很难保证机器正常运转,洪家光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掀起了滔天的敬佩之情,暗下决心一定要拜孟宪新为师。

经过一番软磨硬泡,以及洪家光自身的勤恳和坚持不懈,孟宪新终于是答应交给他技巧。

在孟宪新的指导下,洪家光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他不仅学会了精密加工的关键技巧,还掌握了如何在高速运转下保持设备的稳定性。

一年内他完成了7000个工时的任务量,是普通工人的近两倍,在工友们眼中,他已经成为车间的“航空大怪”,而在他自己心中,这仅仅是个起点。

随着技术的提高,洪家光不再满足于单纯模仿,他开始对技术进行总结和改进,将学到的经验融入到自己的操作中。

他甚至用自己的方法编写了多份操作指导书,帮助更多的同事提高技术水平,这种创新精神,让他在工厂里有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洪家光的努力,不仅让他个人技艺精湛,也逐渐为他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而此时国际航空领域对中国技术的封锁依然严峻。

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和巨大的压力,洪家光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他能否带领团队打破技术封锁,为国家争光?

不为高薪所动

随着洪家光在航空领域取得的突破越来越多,他的名字逐渐传遍了业内,甚至引起了国外的关注,美国航空制造巨头最先抛来了橄榄枝。

他们开出千万年薪,还承诺提供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团队,这种条件,对于任何技术人员而言,都充满了巨大的诱惑,然而,对于洪家光,这一切却并没有击中他的内心。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梦想也在中国。”他如此简单地回绝了所有邀请,这句话背后,是他多年来的坚持和信念,在洪家光看来,国家培养了他,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的技术必须为祖国服务,他不仅将所有奖金投入到团队建设和工作室升级中,还以此激励团队中的年轻技术人员,把个人荣誉转化为集体的力量。

2017年,洪家光带领团队再次刷新技术纪录,他们经过数年的研究和测试,成功研发出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使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制造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让我国摆脱了国外技术封锁,还为我国航空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工厂里的同事说,洪家光的成就是一场“教科书式的逆袭”,但他却始终保持低调,总是把荣誉归功于团队和国家。

除了技术上的贡献,洪家光还承担起了培养下一代技术人才的责任,他在工厂内成立了专门的培训班,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年轻人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很多人从对数控加工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完成高难度任务,都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洪家光常说:“一个人的技术再好也有限,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技术走得更远。”

他的爱国精神也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在团队内部,他总是提到“科技强国”的使命感,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把我国的航空制造事业推进到新的高度,如今,洪家光和他的团队不仅让国产航空发动机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国家的科技强国战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面对国外的高薪诱惑和巨大的荣誉时,他始终不为所动,这种选择或许有人无法理解,但对于洪家光来说,他的根早已扎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的他多次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重点航空发动机的科研项目,甚至还拥有7项的国家发明专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所有人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

结语

洪家光的成功,是个人努力与国家支持的双重成就,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与执着,告诉所有人爱国者的责任担当,

他的技术突破,不仅为我国航空制造事业打破了国际封锁,更激励了无数年轻人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伟大的梦想从来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源自脚踏实地的付出与不忘初心的坚持,未来,洪家光的名字将与中国航空事业一同飞向更高的天空。

参考资料

沈阳发布2023-12-07《张勇、洪家光上榜!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公示发布》

0 阅读:20
辉日高照

辉日高照

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