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女人为什么裹小脚?

南国劲松 2024-02-08 14:50:10

伟大来自平凡,真理来自于实证,创新来自于自由,请不要忽视每一个小人物的历史作用。虽然我们只记住了历史上那些光辉熠熠的名字,那些帝王将相,但是我们今天讲一个历史的活化石,经历三个朝代、裹着小脚,穿着古代没有扣子的衣襟,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老奶奶,老奶奶娘家姓肖,不知道名字,因为从前以男人为中心,结了婚的女人一般都随男性叫,叫某某家。老奶奶1896年出生,1986年去世,享年90岁,历经大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而且还亲自经历过抗日战争。也许她的故事很平凡,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我们先人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感慨,还有沉思。

我老家在济南市长清区黄河东岸的一块冲积平原上,往东是泰山余脉,在历史上,山里的日子肯定没有平原的日子好过,所以我的老奶奶、奶奶和娘都是从山村里嫁到平原上来的。人们总是用双脚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这个道理古代、现代以及将来都不会改变。

据说老奶奶当年坐着毛驴车嫁到我们家,与她随时来的还有一小推车铜钱,她虽然在山里,日子过得也不错,而且她是独生女,所以娘家舍得陪嫁。

老爷爷人比较老实,在那个年代老实人很吃香,不像今天已经变成了饭桶的代名词。于是他们就用老奶奶带来的钱,重修了房屋,买了三垧地,相当于现在的45亩,开了个小油坊,这小日子过得下去。

从我记事起,我就看到70多岁的老奶奶只穿一种黑色的衣服,裹着小脚,不管去哪里都要拄拐棍。走路一摇三晃,感觉很可爱,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奶奶和娘没裹脚呢?老奶奶笑着告诉我,他们那个年代兴这个,女人只有过好了脚才能嫁得出去,妇女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结婚,不看人脸蛋,也不看人身材,主要就是看脚裹得好不好,要不叫三寸金莲嘛,谁的脚裹得小巧好看,谁就能嫁个好人家。奶奶开始也裹脚了,后来孙中山不让裹脚就放开了,至于娘那时候更不时兴这个了。

我的天哪,当时把我吓了一大跳,裹脚还有那么大的用处,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忍着常人忍受的疼痛裹脚呢。话又说回来了,那时候的男人是不是都变态啊,还是脑子锈逗了 ,怎么会想出这样愚蠢的办法折磨女人呢?

感觉那时候的人很愚昧,老百姓就像草一样,上层社会就像风一样,草往那边倒 草说了不算,风说了算,草总是顺着风的方向和力度起伏不定,随风起舞。

我问老奶奶裹脚的时候疼不疼,她说,傻孩子,活生生地把脚弄成这样,能不疼吗?一开始是钻心地疼,简直就是死去活来,可是为了嫁个好人家,为了守妇道,再疼也得忍着是吧。别人都裹,如果自己不裹的话,可能都嫁不出去。现在男人多了,那些兵荒马乱的年代,经常死的是男人,那个时候男人是很稀罕的,女人如果要想找个好人家嫁了,就只能把脚裹好一条路了。

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联想到那时候的生产场景,女人通常被称为“锅台转”,我小时候穿过大人纺线做的那种粗布,白色的,很粗糙,穿在身上极不舒服。那时候的女人要承担所有家务劳动,纺线织布,做饭、喂猪,饲养牲畜,就是男耕女织,那的在地里累得精疲力尽,大汗长流,女的在家里起早贪黑纺线织布,洗衣做饭,我们中华民族普通人几千年就是这样过来的。

那时候普通人没有诗和远方,只有土地和劳累,诗和远方是在王宫贵族家中诞生的。如果想要跨越阶层,就只有拼命省吃俭用,努力干活,去挣钱买地,从小地主做到大地主,就能彻底改变身份和地位。

我问过老奶奶,究竟是哪个朝代最好?老奶奶说民国最好,我大吃一惊。为什么呢,不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吗,还有日本鬼子入侵,怎么会说民国好呢?是不是年龄大犯迷糊了呢?

老奶奶说,民国时期,我们家有45亩地,还请了几个短工帮忙,每一次收粮食都收十几大车,还有几十麻袋黄豆。那时候人少,地也多。加上他从娘家带来的钱又买了不少地,日子过得挺好。

我问他对清朝有什么看法,她说清朝就是人家爱新觉罗家的,和咱老百姓没关系,不管谁来了都得纳粮上供,人家有枪有炮有实力,人家说了算。老百姓就是墙头上的草,上面的人就是风,风往哪里刮,草往哪里倒。

朝廷和咱老百姓没少关系,人家就是收税的,咱就是靠别人保护过日子,谁来了坐江山还不是一个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主子罢了。

中国人自古有家天下的传统,以家为单位管理社会,如果刘家的人得了天下就拼命生孩子,其他家的人也跟着加紧生孩子扩大族群的张力,在这样以人口和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竞争中,中国的人口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谁都想要自己家大业大,凌驾于别上之上当人上人。

我们这个民族缺乏真正的信仰,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以权力和家族为中心,热衷于内部互相挤压,喜欢众星捧月。这形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高度服从的习惯,以立场为出发点,喜欢站队;第二个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想当人上人,对权力充满了渴望,增加了内卷的程度。

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人们特别喜欢攀比炫富,缺乏天下情怀、普世价值观,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

在封建王朝,女人裹小脚除了把女人拴在家里做家务之外,封建统治者还有一层最阴险的目的,就是让女人一辈子窝在家里,妇人无才便是德,便于他们统治管理,可以更好地驾驭女人。另外,女人以做家务为主,那么男人就得承担更多生活的重担,就得一天到晚辛苦劳作。男人如果一年到头累成了狗,就没时间胡思乱想影响统治者的利益了。只要老百姓规规矩矩做顺民,当牛做马、累死累活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清王朝可以世世代代统治下去,江山万年。另外男人还要时刻牢记三跪九叩,所有人都得跪在皇帝脚下,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这些皇帝们可没少费心思,唉,这就是我们可悲的民族文化!

在封建统治者心中,如果让老百姓天天吃不饱饭就会更加有利驱使他们,如果天天让他们忙的找不着北只知道一个劲干活,就没心思没时间反抗,如果让他们天天三跪九叩时间久了就站不起来了,而且还养成了服从的习惯。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反复想想就释然了,中国人说换汤不换药,我们这个民族有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变,人性中最复杂最阴暗的东西,自私贪婪的本性一万年以后还在。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西屋底下有一个很大的地窖,里面放了好几台纺车,西边二奶奶家里大门底下还有一台织布机,就是古代用人织布的机器,我记得那个梭子很光滑,是椭圆形的。现在二爷爷和二奶奶还在世,已经九十多岁了。

老奶奶说,他最恨的是长毛,就是太平军的别称,其实太平军北伐军是在我老家东边的一座高山上最后覆灭的。当时太平军残部数百人从黄河以西溃逃过来,清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他们就在附近村庄进行了大肆劫掠,包括粮食物资带到山上去坚守,据说当时我们也都被洗劫过。

还有日本鬼子,老奶奶说,日本鬼子感觉并不是真坏,鬼子的队伍也有纪律,一般都是二鬼子坏,真鬼子也没多少人。当时在我们村子东边山上有一个小据点,只有三个真鬼子和七八个二鬼子,有一挺重机枪。为的就是保护山下面的这条公路干线。

日本鬼子在汉奸的带领下,经常到老百姓家里来搞军民联谊,装出一副“中日亲善”的模样,鬼子的包里面一般都装着糖块,见到小孩子喜欢发糖,喜欢抱抱中国小孩。

如果到中国老百姓家里,碰上老百姓家里喝粥,老百姓请鬼子们喝,鬼子害怕不敢喝,只有当老百姓端起碗来喝过以后他们才敢喝,毕竟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鬼子们心里还是很忌惮的。

长清是抗日模范县,村村都有党组织和儿童团,八路军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全民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爷爷个子高胆子大,大家推举他当了儿童团长。

不过后来汉奸告了密,爷爷被抓到日军的石岗据点,说是要活埋,连坑都挖好了。

石岗据点是我们那一带的大据点,有200多名日伪军,经常横征暴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家伙只要是跟抗日沾边的基本上被鬼子抓住没有活口。

老奶奶和老爷爷就是爷爷一个儿子,老奶奶可急疯了,裹好小脚,拄着拐棍,一步三摇,紧赶慢赶跑到石岗据点,对鬼子汉奸磕头如捣蒜,说小孩子物质犯糊涂,得罪了皇军,头上都磕出血来了,最后大汉奸说算了,乡里乡亲的,罚2000斤小米,500块现大洋,带回家严加管束。于是老奶奶又叫人连夜凑齐钱粮交到据点,把爷爷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从此,爷爷再也没有参加抗日活动。

往事如烟,青山依旧,岁月悠悠,长清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毫不起眼的人物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沉浮。历史虽然是胜利者写的,但是却是由千千万万的人民以及他们的认知铸成的。

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对于经验教训,很多时候都是在往复循环的,昨天和今天,以及明天,人性并没有多少改变。

知道别人是智慧,明白自己是聪明,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一个经常自省的民族 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对权力的服从于崇拜,对金钱的痴迷与向往,对权术人情的驾驭,阶层分化,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鲜明的特色。

这一方面可以尽最大努力发挥我们的潜能,弘扬人性中善的一面,一方面绝对的服从和内心极度的反抗一直在激烈斗争当中,同事为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可能还经常出线,或者弄虚作假、文过饰非、炫富攀比。这些也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短板。

应该说,封建社会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底层老百姓压榨的基础之上的,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待妇女的裹脚。皇帝一个人的高大建立在所有臣民下跪的基础之上 ,为了保证皇帝血统的纯正让男人挥刀自宫去做太监,为了驯服女人就把女人的脚裹成畸形,把一个人的幸福建立在万千百姓的痛苦之上,把男人的快乐建立在对女人无情地摧残之上,这就是历史上的封建糟粕。

一个民族的认知和观念是在几千年人类历史中固化下来的,基本很难改变。但是一定要改变我们才有出路,虽然有很多不适应,但是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能够活下来并能发展壮大,我们已经别无选择,除了与时俱进地奋斗开拓,我们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上的脚镣都挣脱了,我们的小脚都放开了,我们这个民族才能走得更远,我们才能足够强大!

0 阅读:2

南国劲松

简介:我是山东济南的一个农民16岁就离家游走江湖酷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