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刺杀老蒋失败的凶手到达延安,毛主席:你不能留在这里!

温读pro 2023-11-06 09:10:54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开幕,大会由汪精卫主持。

10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来到会议大厅门前合照留念,汪精卫、阎锡山、张学良等人坐在第一排。记者们手中的相机对着他们闪个不停。

拍摄完成后,正当委员们准备登楼参加预备会议的时侯,记者中突然窜出来一个人,大声高喊“打倒卖国贼”,然后从大衣口袋中拔出左轮手枪,朝着汪精卫连开三枪。

汪精卫惨叫过后,应声倒地。

一时间,会场大乱,委员们四散奔逃,孔祥熙吓得躲到了汽车底下。

在一片惊恐中,只有张学良将军冲上前和刺客搏斗,趁乱打掉了对方的手枪。汪精卫的警卫趁机开枪还击,杀死了刺客。

事后,从刺客身上搜出一张记者证,编号63,上面写着“晨光通讯社”孙凤鸣。

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居然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刺杀事件,一时间举国轰动。

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一口咬定这事是蒋介石背后策划的,又哭又闹,让他给个说法。

蒋介石自以为受了冤枉,为了洗清嫌疑,下令戴笠迅速破案。

一时间,南京全城封锁,人人自危。

不久,和孙凤鸣以及晨光通讯社有关的人统统被逮捕。但令人奇怪的是,晨光通讯社社长胡云卿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很快,戴笠、沈醉等人就查清了胡云卿的真实身份。

这个胡云卿原名华克之,江苏人,系国民党左派人士,是坚定的“蒋介石反对者”。

国民党特务随即对他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但始终一无所获。

气急败坏的沈醉把华克之的名字写进了自己的私人日记本,还贴了两张照片,准备随时缉拿。

华克之销声匿迹了长达一年之久。

直到1936年,他突然在香港发表了一篇公告,承认了自己是去年那场刺杀行动的主谋,并表示自己当时想杀的人是蒋介石,只不过蒋没到场,才临时改成了刺杀汪精卫。

华克之还在公告里怒斥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革命志士,呼吁社会各界支持中国共产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完成救国救民的理想。

毫无疑问,这篇公告让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暴跳如雷。华克之也理所当然成了国民党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

那么这位“反蒋义士”到底为何如此痛恨国民党?

在那场惊天刺杀后,他又去了哪里?

坚定的三民主义信徒

华克之出生于1902年,父亲是晚清秀才,他9岁那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华克之看着父亲为辛亥革命成天奔波,受到极大的感染,逐渐成长为了一个热血青年。

少年时期的华克之在南京一中求学。当时中国正处于“五四运动”的风云激荡中。

他将孙中山先生当成自己的楷模,立志要追随孙先生,并于1920年加入了正处于低谷时期的国民党。

1925“五卅”惨案爆发,轰动全国。南京各界人士迅速成立了各种声援组织,发动全市人民抵制日货、捐钱捐物、示威游行,支持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

华克之参与了整个斗争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在风浪中迅速成长起来,也和许多共产党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久,23岁的他被选为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委员,成为南京政界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作为国民党右派代表的蒋介石从实力到野心都迅速膨胀。

他公开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对全国各地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进行了血腥屠杀。

那段时间,华克之亲眼看着一大批共产党员朋友先后被捕、失踪,然后倒在了血泊之中。他心中充满了痛恨,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暗自发誓:“我和这个国民党的叛徒不共戴天!”

复仇的种子就此在华克之的心里埋下。

为了躲避蒋介石的暗杀,他离开南京,只身来到了上海。

上海租界鱼龙混杂,街道里弄四通八达,很适合作为藏身之所,搞地下工作。

由于当时全国上下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反蒋爱国人士纷纷来到上海活动,中国共产党也将其中央机关重新迁回了上海。

刺蒋前后

华克之在法租界神父路附近一个弄堂里租了一幢小楼,作为活动的据点。

来小楼的客人很多,三教九流都有,包括素称“暗杀大王”的安徽帮首领王亚樵、老同盟会员李怀诚,南京法政大学教授葛天民等。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信奉三民主义,对背叛革命的蒋介石恨之入骨。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怒斥蒋介石的排除异己、消极抗日的种种罪行。说到动情处,甚至声泪俱下,恨不得直接将其大卸八块。

但是华克之清醒地意识到,想要除掉蒋绝非易事,绝对不能轻举妄动。

可就在他犹豫之间,局势却变得越来越坏: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撤离东北,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一·二八”事变,被国民政府以一纸屈辱的《上海停战协定》终结……

尤其是1933年的“福建事变”失败后,华克之等人意识到,刺杀蒋介石已经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就这样,一个由华克之、张维、孙凤海、贺少茹4人组成的行动小组诞生了。

华克之负责为行动筹款;剩下三个人负责搜索蒋介石的行踪;而刺杀蒋介石的任务,则由枪法极准的孙凤海承担。

1934年11月初,南京市陆家巷23号,成立了一个名叫“南京晨光通讯社”的新闻社。

华克之化名“胡云卿”,担任社长;孙凤海化名“孙凤鸣”,担任记者。

此后一年,晨光社策划了多次刺蒋行动,都因为对方戒备森严而失败了。

直到1935年11月,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召开前,他们找了大量门路,获得了一张进入中央党部采访的特别通行证。

一开始,华克之等人是准备直接枪杀蒋介石的,没想到蒋临时改变主意不参加合照了,孙凤海只能随机应变,将枪口对准了大汉奸汪精卫。

这就是文章开头出现的那场刺杀案。

只可惜汪精卫虽然身中数枪,却侥幸未死;孙凤海被汪精卫的警卫员射杀,妻子也在案发后被戴笠残忍杀害。

这场刺杀功败垂成,反而遭到了蒋介石的血腥镇压。

华克之强忍悲痛,逃亡香港。

在他发表完那篇酣畅淋漓的“伐蒋公告”后,再一次神秘消失,不知所踪。

直到1937年春夏之交,延安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从南京到延安

1937年5月,对华克之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刻。

在经历了刺杀蒋介石失败、战友遇害、逃亡两年等种种波折后,他来到了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他受到了超规格的礼遇——住的是单人房间,吃的是小灶,中午晚上都是两菜一汤加白米饭。

5月4日下午,华克之在一位同志的引路下,来到了带到一间瓦房内。房间里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精神奕奕的人,他亲切地招呼客人坐下。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华克之坦率地讲述了自己过去几年的经历。

他说:“晨光社同仁的鲜血让我意识到,靠几个人搞暗杀,挽救不了革命,只会白白牺牲。现在蒋介石的通缉令遍布全国,我到延安来,是希望您和共产党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为抗日救国工作,万死不辞。”

华克之说这番话的时候,毛泽东频频点头。对于这位敢于刺杀蒋介石的孤胆英雄,他的心中充满了敬佩。

但令人意外的是,毛泽东拒绝了让华克之留在延安。

他告诉华克之,延安汇集了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有志青年,其中混杂了不少国民党的特务。一旦华克之的身份暴露,被国民党当局知晓,蒋介石肯定会要求中共将他送到南京法办。

因此,延安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安全的藏身之处。

但是毛泽东绝对不会不管华克之的死活。

在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将这位革命友人送到华南去,担任延安和李济深、陈铭枢之间的联络⼈员,协助建立抗战统一战线。

华克之在人生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幸运地遇到了导师毛泽东。这次谈话不仅解决了他的前途问题,还让他看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1939年夏,中共华南地方党的负责人连贯找到华克之,并带他去见了潘汉年。随后,华克之加入了党的隐蔽战线,成为潘汉年的一位得力助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一直活跃于地下战线上,利用之前在南京、上海等地积累的人脉,为延安搜集到了许多重要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华克之曾担任合肥市政府秘书长等职务。

1998年1月,这位昔日的“反蒋斗士”、“红色特工”在北京去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0 阅读:6

温读pro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