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不保修,iPhone与国产手机的“IP68”,难道只是一个噱头?

俺是侠说科技 2024-09-19 16:42:04

文丨侠说科技

最近,一起针对苹果的集体诉讼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诉讼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名律师Joey Zukran发起,他指出苹果在广告中声称其iPhone具备防水性能,但在实际的保修政策中并未承诺对于因进水导致的损害提供维修服务。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位19岁的学生在一次墨西哥的旅行中不慎让她的iPhone掉入了游泳池。虽然苹果在广告中明确表示iPhone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清水浸泡,但在手机接触到水后,她发现手机无法正常使用。

当她尝试将受损的设备带到苹果的售后服务点寻求维修时,却被告知根据保修条款,进水导致的损害不在维修范围内。无独有偶,在近期,我和几位同事进行了一场团队建设活动,其中一位同事的iPhone 15 Pro不慎在漂流活动中进水。

他当时使用了一个质量较低的防水手机套,直到活动结束后才意识到手机套上有一个明显的漏洞。他立刻关闭了手机并试图采用传统方法——将手机放入大米中吸收水分,但为时已晚。最终,他的iPhone不仅无法正常拍照和充电。

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结果,他尝试通过广州天环的Apple Store进行维修时,也遭到了同样的答复——进水导致的损坏不在保修范围内。因此,他不得不自行承担高昂的维修费用,总计约为5000元人民币。

手机进水后,如何科学止损?

在数码世界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的道理,那就是“防水溅”不防“手贱”。这句话在手机防水技术初兴之时,曾是对手机防水工艺较为直观的描述。那时的防水设计大多停留在用防水塞封闭开孔、再辅以防水胶条粘贴后盖的基本水平。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带手机寸步难行已成为常态。因此,面对iPhone等旗舰机型可能无法提供真正的防水保障,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手机免受意外伤害。

1、避免紧急开机

当手机不慎进水,首要原则是不要立即尝试开机。开机可能会导致电路短路,加剧损害。正确做法是立即关闭手机,并尽快清除表面水分,避免水分与电路板接触形成短路。

2、全面清理并自然风干

清除手机表面水分后,应仔细检查并移除所有可拆卸部分,如SIM卡槽,使用纸巾或棉签吸干可见的内部水分。随后,将手机置于干燥、通风的地方自然风干。有条件的话,使用电子防潮箱或密封袋装入手机和干燥剂,帮助加快自然干燥过程。

3、切勿使用吹风机

虽然直觉上可能想用吹风机加速水分蒸发,但这并非最佳策略。热风可能会将水分吹入手机内部难以触及的区域,甚至对敏感元件造成损害。最好的方法是让手机自然风干。

4、资料保存与数据恢复

如果手机进水后自动关机,内部资料是否还能恢复取决于损害程度。通常情况下,资料的损坏发生在进水那一刻,而非开机时。

如果手机仅是暂时性关机,且未进行过充电或重新启动,内部数据的恢复可能性较大。然而,如果手机在进水后立即损坏,即便及时转移数据,硬件本身的损害可能已经无法修复。

5、安全充电与避免湿气

切记,在手机未完全干燥前,不要尝试充电。这可能导致短路,进一步损坏手机或引发安全风险。确保手机彻底干燥后再进行充电操作。

6、IP等级与防水理解

IP67和IP68代表了手机在特定条件下的防水性能,适用于短时间浅水浸泡。然而,现代智能手机通过防水胶和涂层抵御液体入侵,但长时间浸水、高水压环境或特定化学环境都可能超出手机的防水极限。

此外,频繁使用、高温环境(如长时间游戏)也可能加速防水胶和涂层的老化,降低实际防护效果。所以,虽然手机防水技术有了显著进步,但在面对意外进水时,仍需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以减少潜在损害,并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干燥和后续操作。

手机防水只是宣传噱头?

防水手机在市场上的普及,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其背后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大多数获得IP68认证的智能手机,尽管在出厂时声称具备防水能力,但其官方条款往往包含一个重要的免责声明:即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防止水分渗入手机的能力是有限的。

一旦水分确实进入手机内部,制造商可能不承担保修责任。这种情况下,手机是否还应被称为“防水手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面对“防水手机不防水”的质疑,一些品牌尝试通过改变描述方式或添加更多细节来改善情况。例如,某些国内品牌的旗舰机型在产品说明中不再使用“防水”一词,转而使用“防尘抗水”、“防溅抗水防尘”等描述,并明确指出这类功能并非永久有效,防护性能会随时间而减弱。

此外,部分高端国际智能手机品牌也采用了类似的描述策略,以避免误导消费者。然而,在众多品牌中,仅有少数几个如AGM专注于三防手机领域,明确使用“防水”描述并承诺在手机进水后提供一次免费维修服务。

对于其他品牌而言,一旦发现手机内部出现浸液迹象(如浸液标识变红),通常会将其归类为“人为损坏”,不予保修。部分品牌可能会提供原厂的高价位维修服务,而有些则直接拒绝提供任何服务。

以苹果为例,尽管外界曾批评其过度强调手机的防水性能,实际上自iPhone 12系列起,苹果开始遵循国家标准,改用“抗水”而非“防水”的描述,并在宣传材料中移除了展示手机完全浸泡在水中的图片。

这种变化旨在更准确地反映手机的实际防水能力,并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苹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服务,如“高级客服”通道或特定情况下的免费售后服务,但这些服务仍属于例外情况,并非常规保修政策的一部分。

苹果的售后体系强调每例售后案例的独立性和不可复制性,员工在处理超出保修范围的服务请求时,虽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在总体上,此类决策需遵循既定政策,以确保公平性和一致性。

所以,防水手机在设计和宣传时应更加透明,明确告知消费者其实际防水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服务政策。品牌需要通过改进产品描述、增强用户教育和优化售后服务流程,共同推动行业向更负责任和透明的方向发展。

没有保障,手机防水成了鸡肋?

回顾智能手机的演变历程,防水功能的引入无疑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进步。尤其是在IP67级别的防水认证普及后,手机从原先脆弱的电子产品转变为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耐用设备。

然而,尽管IP67或更高级别的防水认证提升了手机的耐用性,它们是否真的提供了“长期”保障,能否覆盖智能手机的整个生命周期,却值得深思。

实际上,这些认证并不能确保用户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获得保护,甚至无法涵盖软件更新周期的需求。因此,是否有必要追求IP67认证?防水功能是否是手机的必备特性?

在智能手机尚未广泛使用时,防水功能主要出现在一些专业设备,如工业通信设备。但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工具,防水功能被视作提升产品耐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技术进步,IP68级别的防水标准逐渐成为高端机型的标准配置。防水技术的提升不仅促进了手机整体品质的升级,也让消费者对手机的可靠性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专业三防手机外,很少有品牌敢于宣称其产品实现了真正的无限制防水。在营销中提及IP67级别防水,更多的是为了增加产品的心理价值,而非实际功能。

对于手机制造商而言,获得IP67认证需要承担额外的硬件和测试成本,这最终会反映在产品的售价上。

因此,一些品牌尝试通过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水保护(如加入密封胶圈和抗水涂层),以实现类似于高阶防护的能力,但不进行IP认证,也不宣传防水性能。

例如,一加7系列的宣传片中展示了手机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虽然在视频中强调了“未经IP认证”,“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抗水效果”,并明确表示“一加不承担手机抗水、抗液责任”,以及“液体损坏不在保修范围内”。

这种做法实际上符合消费者的预期,即在未正式认证的情况下,手机的防水性能有限。而手机防水功能的演进是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材料科学和密封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的防水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甚至实现全面防水。

然而,消费者应当理性看待防水功能,避免过度依赖,并在日常使用中培养良好的手机维护习惯。总之,防水功能是智能手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尽管防水功能提供了便利和安全感,但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合理的期待,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设备。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4-09-22 11:58

    手机防水,我只信漂流用的手机防水密封袋[墨镜]

俺是侠说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