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28日,蒋介石命嫡系胡宗南飞抵南京,密谋大业。而这个“大业”,正是进攻陕甘宁边区。胡宗南抵达后,蒋介石与他连夜制定出了一份攻略延安的方案。
然而,就在这份方案还未被胡宗南手下的高级将领知晓之际,它就被中共地下党、胡宗南机要秘书熊向晖传递到了延安。
得到这一极为重要的情报后,毛泽东在地图前久久思索,他比谁都清楚,一旦胡宗南的25万大军按他们的部署开进,只有区区2万人的人民军队,将处于绝对劣势。
思索再三后,毛泽东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提前、主动撤离延安。在撤离前,深知大家都不想撤离的毛泽东,开始给大家做思想政治工作。
他首先确定他和所有人一样,都非常坚定地要保延安,但这种“保”,不是硬拼。他说:
“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13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
接着,毛泽东提到了正确的“保法”,他的观点是,胡宗南有25万军队,而延安则只有区区2万人,如果硬拼形同于以卵击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暂时放弃延安,这种无损解放战争胜利大局的做法,不仅能帮助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还有可能收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
他还将这种策略总结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到此,大家便明白了:毛泽东的目光,从未放在任何一地上,而是放在整个中国。他那句“那些大城市,整个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出口后,大家的脸上都浮现出笑容。
毛泽东见大家已懂了他全局思维,便接着补刀道:
“回去以后,问一问战士们,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看他们愿意不愿意?”
毛泽东极其擅长沟通,这种“擅长”的最大体现是:他对不同的群体,所采用的话术是不一样的。在与延安当地老乡讲述“暂时撤出延安”的缘由时,他用“包袱”比作延安,以让老乡明白,他当时的原话是这样的:
“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
毛泽东总是看得极其长远,他早已看到了国民党占领延安后的结局,他认为:蒋介石一旦占领延安,就会输掉一切。
为什么蒋介石占领延安,反而会导致他“输掉一切”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毛泽东也进行了详细而形象的阐述,他说:除了延安是个包袱的因素外,还因为他占领延安的事,会让全国人民知道他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的事实。同时,他本人的性格也将导致他占领延安后,误以为共产党总部被他捣毁,继而出现轻敌,不做大的、全局盘算,继而导致最终失败。

蒋介石与胡宗南
关于蒋介石因轻敌而可能有的具体动作,毛泽东都准确预估到了,他说:
“蒋委员长也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占领延安,他就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共匪巢穴'共产党总部已被捣毁,现在只留下股匪,而他只是在剿匪,这样,也就可以挡住外来的干预,不过这只是蒋委员长自己的想法,是他个人的打算,并非公论,但此人的特点就在这里。他只顾想他自己的,而别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他一概不管。”
毛泽东还乐观地感叹:“你(蒋介石)既然能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
毛泽东进行了游说后,全体军民都懂了:撤出延安,实际是毛泽东给蒋介石唱的一出“空城计”。毛泽东等撤出延安时,它的确有无奈,但也是一种被动下的“主动选择”。而这种主动退让的选择,恰是不执着于一时成败,而着眼长远、最终胜利的体现。
毛泽东的强大沟通能力再次得到充分展现,他们撤出延安时,没有一个人是沮丧的,他们都极其积极乐观。整个撤离过程,也有条不紊。
毛泽东等人是最后撤离的,他撤离时,敌人已经离延安极其近了,胡宗南当时已出动几十架飞机轰炸延安。有一次,一颗炸弹还把毛泽东住房附近的一处空窑洞炸塌了,另一间房上呼呼燃着火苗。
毛泽东的房间窗户都被震坏了,满屋都是呛人的灰尘。可当警卫员将他院里的弹片拿给他看,并提醒他“必须马上转移,这里已极其危险”时,他竟掂了掂弹片,风趣地说:“是块好钢,可以打几把菜刀。”
此时,毛泽东还完全没有要撤离的意思,他想留下来看看胡宗南的部队是啥样的。后来,还是在彭德怀的反复催促下,且确定所有人员都已转移时,才决定撤离。
正式撤离前,毛泽东不慌不忙地在隆隆的炮声中吃了一顿饭,然后还吩咐警卫员说:
“你们把房子打扫干净,把桌子放端正,把茶壶碗摆整齐,让胡宗南知道,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
走出房门时,毛泽东还停住脚,望了望空了的延安城和巍峨的宝塔山,然后上了汽车,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汽车被打坏后,毛泽东转而开始骑马、走路。

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
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一年,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锁定乾坤得天下的意义。
而这轮转战,也确实让毛泽东操碎了心。转战陕北总共耗时371天,一路地沟壑纵横,山峁林立,地理环境异常艰险恶劣,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
光说行军难、吃饭难、住宿难这三难,就足以把普通人吓坏了。但毛泽东在这样的环境下,却不仅以非凡意志和毅力克服了所有苦难, 还在谋划西北战场,运筹全国解放战争的同时,出奇谋对付胡宗南的追兵。
而这“奇谋”之一,则是:以自己为诱饵,打击胡宗南部。
一开始撤离时,毛泽东用的是化名“李德胜”,意思是:离开后有理由取得胜利。用化名,当然也是为了保护毛泽东个人的安全。
可仅仅不到半年时间,毛泽东又用回了本名,而且还公开在电话中说:“我是毛泽东!”
毛泽东用回本名,是在他给胡宗南部送了大礼包“青化砭战斗”后。这场战斗,是毛泽东精心为胡宗南设的局,青化砭战役中,国民党损失了约4000余人。整编31旅在青化砭地区被解放军彻底歼灭,旅长李纪云被俘,副旅长周贵昌阵亡。
这场战役让胡宗南颜面尽失,恼羞成怒的胡宗南一心想找到毛泽东的下落。当胡宗南正绞尽脑汁寻找毛泽东下落的线索之时,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正聚在一起,商讨中共中央的去留问题。

胡宗南
任弼时的意见是让毛泽东等尽快撤离,毕竟当时的敌军对共产党各种围追堵截,境况非常危险。为了让毛泽东知道危险性,任弼时还提到了15岁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这等于是告诉毛泽东:若你被国民党俘虏,后果不堪设想。
毛泽东听了后沉痛万分,在窑洞里挥笔写下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这八个大字。但除此之外的东西,尤其任弼时强调的“个人安危”问题,毛泽东并不理会。
任弼时坚持要毛泽东为了安全向东走,过黄河,而毛泽东则大胆地做出决定:不向北也不向东而向西,他反对向东走。
任弼时坚持认为:只有向东走才能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毛泽东当然也清楚这点,但他更清楚自己其实是大战略的一环,如今胡宗南一心想找到他,他想用自己作为诱饵,将胡宗南部引到西边。他在和任弼时争论的过程中,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们向西走呢,我们的供给困难,敌人更困难,我们吃不上粮,敌人更吃不上粮,而且向西走,越走越荒凉,敌人这个没有耳朵没有眼睛,不知道我们怎么走。那么向东走呢,一条大路,敌人的速度可能比我们快,那么我们更不安全。”
任弼时和毛泽东为“该往哪走”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毛泽东就“是否过黄河”问题,阐述观点,他说:“胡宗南就是想把我们往东赶,即使消灭不了我们,只要赶到黄河就是他们的胜利。现在向东是绝路,会落入陷阱。”
最终还是周恩来出来打圆场,他提出建议:“先向北,再向西北转移”,这才让众人达成共识。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转战陕北时化名
最终的结果世人都知道: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转战陕北一年。他以自己留在陕北为诱饵,才能牵制住胡宗南部,用中央纵队800多人,以“蘑菇战术”拖垮胡宗南部的20多万精兵,从而达到“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的目的。
后来,胡乔木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
“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要把党中央留在陕北,确是一个伟大的战略部署,也是他在书写自己一生历史的辉煌篇章中的‘得意之笔’。”
胡宗南部被钳制住了之后,全国战场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山东的华东野战军在4月下旬,歼灭了国民党整编第72师师部,及两个旅,约2万余人。孟良崮战役中,粟裕率部围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等部,歼敌3.2万余人,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晋察冀人民解放军也传来出色的歼敌捷报。
1948年4月21日,胡宗南被迫离开延安,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转战陕北途中的毛泽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实现了“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的伟大目标。
1950年3月,胡宗南部的20多万军队几乎被消耗殆尽,他只能独自一人在西昌机场起飞,逃往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