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少年长成杀人狂魔:童年的创伤,如何影响人的一生

李老白读书 2024-12-25 18:24:10

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人的创伤经历,尤其是童年的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01

辽宁三号特大连环杀人公案

1995年-2003年的8年时间里,该案作案人连续作案34起,杀死45人,强奸10人,震惊全国,成为辽宁省警方誓要侦破的第三号公案。

经过不懈努力,2003年7月,警方终于将凶手抓获,最终被判死刑。被捕后,犯罪人的身世逐渐被人知晓。

这就是一个“生儿不养”,导致孩子形成“犯罪型人格”的典型案例。

弗洛伊德说:“童年的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

一个人的心理系统若出现创伤,就会像一台被安装了有“漏洞”的系统软件的电脑一样,容易崩溃、被人攻击,甚至产生不可逆的失误。

因此,重视心理系统的培育,学会“心理抚养”,成为了每对父母不得不学习的课程。

那要如何做呢?

故事还是得从作案人的童年经历讲起。

02

作案人成长的经历

他的童年很悲惨。

他跟警察说:“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感受过家庭的幸福和童年的快乐。我爸是一个赌徒……输了就拿我妈和我们哥俩出气……我妈实在受不了了,就和我爸离婚了。……我跟了我爸,但我爸根本不管我……我爷我奶也不愿管我,动不动还骂我、打我。”

他的童年回忆里完全没有爱,有的只是饥饿和打骂。

  

到14时,他开始在外面游荡,乞讨、偷盗。

但就算是这两件事也不容易做。

乞讨的小孩不止他一个,都是因为各种原因从家里跑出来的,还拉帮结派占地盘。他长的小,又是新来的,很多人欺负他,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有一次,他被人打得昏死过去,醒来后发现浑身是血,于是暗暗发誓非要打出一片天不可。

他后来作案时的狠劲就是在此时埋下伏笔的。

18岁后,他开始不满足于偷盗,觉得来钱太慢了,不如去抢劫。

于是他找人合伙作案,把刀藏在身上,到处寻找作案目标,第一次作案便从一个男人的西服里搜出两万元——那还是在1993年,当年有个说法交“万元户”。

尝到甜头后,他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他变本加厉,在抢劫的同时还强奸、杀人。

1996年,他的同伙被抓,把他供了出来。但警方只知道他冒充警察敲诈的事情,他就只承认这个,于是蒙混过关,被劳教三年。

这件事还让他总结出“经验教训”——做大案一定要单干。

1998年12月,他被提前半年释放,当天晚上就对一名陌生女子实施了强奸。

没过几天,他又强奸了另一名女子。

单单从劳教所出来的第一年里,他就单独作案20多起,杀死十几人,强奸七八人。

在1999年的一次入室抢劫中,他仅抢到了200元,却毁了一个三口之家。女主人当场死亡;男主人重伤后抢救,三年后去世;他们8岁的儿子被刺伤脊椎神经,导致高位截瘫。

当他被捕后,听说这个孩子的惨状时,他的想法是“心里挺不安的”——当初还不如把孩子杀死算了。

他唯一一次萌发善意,但很快又亲手把它掐灭。

一对20多岁的恋人,他把男的先杀了,女的就跪下来求他,他犹豫了一下,跟她聊了20多分钟。

但真的放女方走后,他又觉得不能就这样放她走,于是一刀从后心扎进去。

“一刀毙命,别让她遭罪”,这就是他认为的仁慈。

听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这名杀人狂魔并不是天生的犯罪人,他冷血的性格,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童年的不幸、家庭养育的失败,以及由此导致后来的流落街头,长期与犯罪为伍,让他渐渐形成犯罪人格。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自童年。

03

人生的系统软件

如果我们把人比作电脑,先天基因决定的部分就相当于它的硬件,后天学习所得的部分就相当于它的软件。

软件又分2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与之对应的,人格和三观相当于系统软件,知识和技能相当于应用软件。

人刚生下来就像是裸机,如果没人给装系统软件,就无法运行。是谁给人的系统软件编程的呢?

答案是家庭。

每个人一出生就会有父母为他进行系统软件的编程,比如吃饭是用筷子还是刀叉、说话的习惯、与人相处的方式等;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比如不许欺骗、不得偷盗等。

一点一滴,所有的这一切,逐步使人形成了独特的人格和三观。

有了系统软件,就可以在它之上安装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琳琅满目,功能强大,它们的存在使电脑的功能和用途被拓展得极宽、极广。这就相当于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老师给学生传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应用软件可以伴随需要不断更新版本,或者安装更多的软件。这就相当于工作后技能的不断精进和学习更多新的技能。

虽然人一生可以安装很多软件,尤其是应用型软件,但对每个人意义最深远的仍是最初家庭给装的系统软件。

这是之后所有应用软件的基础。

04

心理系统的缺陷会成为终身“漏洞”

如果系统软件在设计之初有“漏洞”,就会影响电脑后来的使用。一台有漏洞的电脑,容易被人攻击、植入病毒,导致瘫痪。

人也一样,如果早年的家庭养育有缺陷,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容易麻烦不断,甚至半路夭折。

因此,为了使孩子拥有良好的系统软件——即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家长们就需要重视心理系统的建设。

要做好“心理抚养”。

05

如何做好“心理抚养”

心理学认为,人生可分为10个心理发展周期。

其中0~6岁就是给孩子编写“心理软件”的关键时期,它占了3个周期,可见其重要性。

周期多,代表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变化大,可塑性强。

因此,要做好“心理抚养”,就要重视且利用好这非常重要的6年时间。

怎么做“心理抚养”呢?

父母的教育,不同于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

老师的教育是“教”的方式,是一种语言上的传授行为;父母的养育则是用“养”的方式,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不断浸润的。

所谓“心理抚养”,“抚”是一种动作,养孩子时伴随着这种养育的动作的,还有养育者所呈现的表情和随事而做出的反应即态度。

比如妈妈对抱在怀中的孩子低声絮叨,爸爸和骑在脖子上的孩子说说话,爸爸妈妈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等等。

养育就是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

这一切也许很辛苦,但相较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言,那一定是非常值得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当你给予孩子满满的爱时,相信我,孩子回报给你的一定是更多、更多、更多的爱!

全文完,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也请关注、点赞、在看,谢谢您!

参考资料:

李玫瑾,《心理抚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