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丈夫嫌弃,被满清朝上下称为罪人,成为最后一个皇太后。她就是隆裕太后,一个在生前遭受了人们的嫌弃和唾骂,死后却被以国丧待之,甚至全国下半旗为她默哀。
而在她含泪退位时却因一个条件与袁世凯据理力争,为的是祖宗的基业?还是自己的私心?隆裕太后当时的做法究竟是为何?
不被待见的皇后1885年,慈禧提出要为光绪帝选择一位皇后,此事一出光绪心中最为不满。这些年慈禧的执政不难让他心生怨怼,太后给他选的正宫娘娘又会是怎样的人物?这件事他心中再清楚不过,无非就是一位能监视他的眼睛。
正是从太后与皇帝的关系中我们就能得知,不论这个被选中当皇后的是谁,光绪一定不会喜欢她,更何况被选上的是慈禧的侄女——静芬。
封建王朝中各个朝代的皇帝都十分忌讳“外戚干政”,如今慈禧操控朝堂的局面已经是让光绪蒙羞了,更别提又来一个叶赫那拉家族的人,这使得光绪十分愤怒。更可恨的是在自己选皇后时,他本更喜欢另外两家人的女儿,却被慈禧厉声呵斥选上了静芬,自己看上的只能为妃。
这种行为是在前朝和后宫同时打他光绪的脸,他本是想和自己这位表姐以礼相待的,可在新婚之夜见到静芬那种不讨喜的脸时更是勃然大怒,直接离开了寝殿,去了别的妃子宫中。
静芬悲剧的一生就这样开始,本身她的性格就十分怯懦软弱,在被皇帝刻意冷落后她就去寻求姑母慈禧的帮助,谁知道慈禧听后勃然大怒,嫌弃她连个男人都笼络不住对自己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样下去静芬在宫内不受任何人待见,更是觉得没脸见人,就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自己皇后的身份就是空有虚名,被光绪宠爱的珍妃都能骑到她头上作威作福,面对太监宫女的冒犯都不敢训斥招惹,只希望能够活下去。
这样的人生何其悲惨,可就算静芬不找麻烦,麻烦也会找上她来。晚清时期国库依然亏空,可皇家子弟依旧挥霍度日,这让宫中名义上是女主人的她背了一口“大黑锅”,没想到当朝皇后居然有一天也过上了为钱发愁的日子;之后光绪的宠妃珍妃被杀死,无能的皇帝也将其全都怪罪在了她的身上。
失败的模仿在静芬入宫这些年里她也会时常看那些国内外的进步书籍,虽然她为人怯懦但她心中敞亮,明白国外此时已经是盖上高楼修起工厂的大国家,他们的名流个个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到世界各地谈判征战,反观现如今朝廷中人人都因为抽大烟萎靡不振,唯一剩下的那几位良将不是战死就是垂垂老矣......
也正因如此,在光绪当年决心变法时她也是其中的支持者之一,现在对光绪的感情怕也是可怜之情多一些。
1908年,这对于静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丈夫光绪帝被软禁在中南海三年后身体出现了状况,对于光绪她的心中其实早已冷漠,一个不喜欢还处处羞辱你的丈夫有何让她难过的,她却动了恻隐之心秘密前往该处去探望他。
可让静芬始料未及的事发生了,光绪离世仅仅一天慈禧也驾鹤西去,一瞬间硕大的清政府都交由到了她的手中,新帝溥仪只有三岁,而她被立为隆裕太后。
这给了她一个莫大的机会,如今在皇帝的生父载沣是为摄政王,自己又是太后,这不和当年慈禧当政的局面一致吗?她也可以学着姑母的样子垂帘听政与载沣合作统治清王朝,可载沣的不配合让她十分不满。
可虽贵为皇太后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窝囊,前朝大臣稍微给她施加一点压力她便放弃了这个念头,后宫中那些看不起她的人照样对她不敬重,她又不敢用自己的身份对她们做些什么,只能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过活。
清朝覆灭宫内可谓是一群饿狼夺权抢势,宫外也一点不含糊,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将无数维新派都置之死地,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那时的袁世凯了。
袁世凯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中,虽然他的父亲是个文官,但袁世凯小时候对军事却十分感兴趣,跟随义父在朝鲜平定过战乱后更是对用兵打仗颇有见地。可随着清政府的败落他也被迫逃回国内,却看到了让他不可置信的一幕,原来国内的政权和军队早已破败不堪,这又谈何“复兴”?
于是等到维新变法的浪潮掀起,袁世凯便向光绪帝提议可以用西方练兵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军队,毕竟军队强大了才能与列强顽抗。此主意一出便得到了皇帝的赞扬,于是他被派往天津操练军队,这支军队也就是后来的北洋军。
可袁世凯其实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才没有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昏庸无能的光绪帝身上,常年混迹在军队和朝廷中的他深知真正的话事人是慈禧太后,于是在康有为找到他让其将慈禧杀害,只拥护光绪时,他转头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慈禧,作为自己的投名状。
也正因此举让慈禧注意到了袁世凯这个人,如今的他不但手握皇家重兵,还有政治上的远见,一时间他就成了慈禧眼前的香饽饽,他终于能在朝廷中获得一席之地。
可慈禧的病逝也带走了他们这些太后近臣,袁世凯如同丧家之犬一般被赶回老家,只能虚晃度日,气愤的同时他也遗憾清政府竟然腐朽到了这种程度,将一个三岁的孩童拥上帝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下袁世凯培养的军队派上了大用场,靠着自己庞大的军队,他的野心也膨胀了起来,将“领头功”这件事抛之脑后,转而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也正因他的军队太过于强大,袁世凯成为了各方势力争抢的人物。
狂妄自大的清政府自然不会讲袁放在眼里,而革命党却看中了他手里的兵力,想要拉他入伙。袁世凯可不是慈善家,他当即向孙中山先生开了条件——“让我出兵可以,但是我得当大总统”。
此条件一出同盟会中议论纷纷,可奈何没有办法,想要让清帝下台就得有兵力,光说那些国家大义根本不起作用。于是便答应了他的条件,向他承诺清帝一退位就将他任命为民国大总统。
隆裕太后的条件袁世凯的野心得到满足,逼退清帝犹如探囊取物,他便前往与隆裕太后交涉,起初隆裕太后以为袁世凯的意思是要让其他人来执掌清政府,而其他还是照旧,便同意了下来。可谁知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外界想要的是清政府彻底结束,为此她思索了很久。
想着清政府内部混乱的掌权和京城外一个接一个独立的省份,随后她下定决心召唤袁世凯与他谈条件,其中她要求一定要保证清朝王公贵族们能住在紫禁城里,并且要每年都给皇家四百万的赡养费。
袁世凯听到这一要求也是恨得牙痒痒,留下这些人革命党们心中已然愤愤不平,甚至他们还想要这样天价的赡养费!真是痴心妄想,可无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任何内部的争斗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力,没必要的战争也是所有人不希望看到的。
两人一通“讲价”下来隆裕也是寸步不让,无奈只能向她妥协。1912年2月12日,隆裕抱着怀里的小皇帝痛哭不止,将宝印盖在退位诏书上,那一刻朝堂上下无一不痛哭之人,其中真真假假就不得而知了。
结语而在签订退位诏书之后,隆裕太后便背上了“灭国”的骂名,她自己也因此郁郁寡欢常常念叨自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大清王朝,久而久之疾病缠身,与一年后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虽然那些清王朝留下的王公贵族对她百般唾骂,但外界对她还是有着些许赞赏,她“识时务”的行为避免了国人自相残杀的局面,让中国的革命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她离世这一天全国上下默哀三日,就连国旗都统一降半旗,袁世凯亲自为她哀悼,以国丧将她送走,孙中山先生更是将其称为“女中尧舜”来赞扬她的功勋。
纵观隆裕太后这一生怯懦庸碌,却在最后做出了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决定。清朝皇室对她的评价多半都是“不如慈禧”“优柔寡断”“大清的罪人”等等标签;不得不否认她这一生确实活的庸碌窝囊,但在人生的最后她选择为国而不是利己这一行为就十分值得我们赞扬。
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经不过推敲,我们从此中看到了她作为女人和作为清朝皇族的无奈,也能看到她的功绩,她从退位这一决策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和战乱,而纵观历史各朝代的皇族,更朝换代之时都是沦为阶下囚和刀下亡魂,清贵族的结局也在其中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