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初中毕业四十周年聚会,我们初中的同学几乎都到齐了,整个聚会搞得轰轰烈烈。
在聚会过程中,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受邀请到台上发言,分享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我站在台上的一瞬间,看着下面的同学,突然心里有一种感觉,其实我本不应该站在这个台上。

这种感觉自然来自初中时候的学习,当时,年级共有四个班,二百多学生,初一期末考试结束,学校对学生综合成绩进行了全校排名,我为列全班第三,全校十名开外,虽然也受到了表彰,但距离前面成绩优异的同学还是有不少差距。
现在我都清楚的记得,当时在班上,我也算刻苦努力的学生,但无论如何努力,初中三年,都难得超过班上的第一和第二名。
因为我们乡里的初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都来自农村,在当时,初中毕业只要考上了中师或者中专,就意味端上了铁饭碗,一辈子吃穿不愁。
正因为这个原因,农村出身的学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努力考上中师或者中专,跳出农门,减轻家里的负担,至于高中,除非考不上中师或者中专,实在没有去处时才会考虑,毕竟高中又要学习三年,不少农村家庭供养有一定难度,何况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高中并不是成绩顶尖学生的首选。
而我和登台发言的这个同学,两个人有相似之处,母亲都是村里的人,但父亲都在乡里工作,我的父亲在乡里的粮站,同学的父亲在乡里供销社,属于“半边户”,虽然家庭算不上富裕,但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还是要比他们好过一些,父辈的见识也更多一些。
因此,在初中阶段,我并没有将中师或者中专作为首选,而是坚持自己要读高中,后面去看更大的世界。
初中毕业时,学校四个班,当年应届生只有四人考入了中师或者中专,其中包括我们班上第一名的同学,而我的中考成绩,也仅仅排在全校十二名,同台发言的这个同学,记得当时的中考成绩是十四名,我俩双双被县里的高中录取。

而中考成绩全校前十名的同学,除了四个学生被中师中专录取外,其余六个同学也都被县里的高中录取,但这六人中有五人放弃了高中,选择了复读,后来都考上了中师或者中专,他们毕业后,大多分配到了县里以下的单位工作,如今四十年过去了,绝大多数还是普通老师,当校长的都很少。
很幸运,那时初中的学霸都选择了中师或者中专,要不然就选择复读,高中少了优秀的竞争对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终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分配到了省城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在工作几年后选择下海,才有了如今的小小成就,因此才得以登上初中毕业四十周年的讲台,而今天发言的另外一个同学经历也和我很类似。
站在台上,看见人群中初中阶段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当时心里就在想,如果他们都进入高中学习,按照我的学习能力,高中还真竞争不过他们,大概率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我能取得成功,其实心里应该感激他们主动放弃了高中。
聚会结束后,我和同台发言的另外一个同学进行了交流,居然,他也与我持相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