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年后的人类会怎么应对灾难的到来?有一部科幻片作出了畅想,人类驾驶着地球飞出太阳系,到了距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附近生活。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比邻星的年龄比太阳还要大几亿岁,太阳即将毁灭了,比邻星还会好好的吗?比邻星为什么比太阳长寿?
比邻星虽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但是肉眼不可见,直到1915年才被天文学家在南非发现。之所以很晚才发现它,是因为它的质量比较小,发出的光比较暗。
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大量的氢原子、氦原子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可以聚集在一起,聚集时中心附近的压强及温度逐渐升高,到达一定程度就能点燃氢的核聚变。这团物质的质量达到木星质量的13倍即可点燃中心处氘的聚变,这种星球就是褐矮星,有时候被人称作是“失败的恒星”。如果星球的质量达到木星质量的80倍,氢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氕的聚变就会被点燃,这样的星球就成了一颗红矮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恒星。比邻星就是一颗红矮星,它的质量大约只有木星的125倍,几乎就是刚刚迈进恒星的门槛。
有读者可能看出来了,核聚变发生在恒星内部,恒星毁灭时外部仍有大量的氢元素,这些氢会到哪里去?如果条件合适,那些氢仍会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仍会成为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除了含有大量的氢元素,还含有一些较重的元素,而太阳的质量还不够大,不能自身聚变出那些较重的元素,那些较重的元素只能来自太阳之前的恒星。太阳系就是之前的恒星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包括我们生活的地球,由于距离太阳比较近,太阳风吹走了附近较轻的元素,相对较重的元素在太阳附近聚集在一起形成地球这样的类地行星。也正是因为地球上有数量众多的元素,地球才能为绚丽生命的绽放提供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