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岁月轮回霜降时,寒气初凝万物知。” —— 古语云,霜降,乃秋之尾声,冬之先声,天地间一派肃杀之气,却也蕴藏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以来便是人们重视的时节,它不仅标志着秋天的深入,也预示着寒冬的临近。
2024年霜降时间是10月23日,具体为阳历2024年10月23日06点14分32秒,农历甲辰年九月廿一,星期三。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0月23日—10月24日交节,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大地即将进入一片肃杀的景象。
2024年的霜降,据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一年,霜降之日恰逢农历吉日,更添几分不凡之意。
一、三习俗:祭祖祈福,赏枫品茶,食补养生
祭祖祈福:时至霜降,万物收敛,人心亦归宁。《论语·学而》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在这个季节,我们不仅是在缅怀先人,更是在传承一份厚重的家族情怀与文化根脉。祭祖仪式,不仅是对过往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如同现代人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想象一下,在秋风瑟瑟中,一家人围坐一堂,共同回忆先辈的点点滴滴,那份温暖与力量,足以抵御外界的所有寒意。正如古人所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祭祖祈福,正是对这份宝贵精神财富的珍视与延续。
赏枫品茶:霜降之时,枫叶如霞,铺满了山川,恰似《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提醒我们学会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此时,携一壶好茶,漫步枫林,不仅是对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
茶,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温润之性,正如《金匮要略方论》中强调的“调和阴阳,平衡气血”,在寒意渐浓的日子里,一杯热茶下肚,不仅暖身,更暖心。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俗语:“茶香四溢,情谊更长”,在赏枫品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温情,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食补养生:随着霜降的到来,天地间寒气渐重,《金匮要略方论》中提到:“冬月宜服温药,并固密阳气。” 这告诉我们,适时调整饮食,是顺应时节,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羊肉之温补,红枣之甘甜,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是对身体的一次温柔呵护。
现代人追求的“食疗养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注重其营养价值与对身体的好处。不妨借鉴历史上名医张仲景的理念,通过食补,让身体在寒冷中依然保持活力与温暖。记得那句老话:“药补不如食补”,在霜降之际,用一桌丰盛的佳肴,为家人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
二、两注意:保暖防寒,调节情绪
保暖防寒:古训今鉴,温暖身心《黄帝内经》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这句话穿越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霜降之后,寒气逼人,自然界的“虚邪贼风”悄然而至,此时保暖不仅是身体的需要,更是对生命的一份尊重。古人深知“头为诸阳之会,足为精气之根”,故特别强调头部与脚部的保暖。
头戴暖帽,脚穿厚袜,不仅是为了抵御外界严寒,更是为了守护体内的阳气,防止寒邪入侵,避免感冒等疾病的侵扰。
回溯历史,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中亦提及冬日保暖的重要性,他提倡“冬月宜服温暖”,强调顺应季节变化,适时增添衣物,保持体温,以养藏之道,固本培元。今日我们虽身处现代,但这份古人的智慧依然适用,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不忘自然法则,用温暖的衣物包裹自己,让身心得以安然过冬。
调节情绪:秋水共长天一色,心境自宽《伤寒论》中提到:“情志内伤,皆能致病。” 秋季,落叶纷飞,万物凋零,人的情绪也易随之波动,霜降之时,更需注重心灵的呵护。
散步于林间小道,聆听自然之音,正如宋代文人苏轼所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心灵的宁静,是调节情绪的最佳方式。音乐,亦是治愈心灵的良药,一曲悠扬,能瞬间化解胸中块垒,使人心旷神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标,而心灵的平静则是幸福之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更应借鉴古人的智慧,学会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用音乐、阅读或是简单的散步,来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情绪得以平和,压力得以释放。
正如庄子所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在生活的点滴中,实践这份跨越千年的养生哲学,让身心和谐共生,共创美好未来。
三、一不食:不食过燥之物
先人智慧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训诫:“秋不食肺,冬不补肾,以其气燥而伤津,寒而凝血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秋季应避免食用过燥之物的养生之道。
炸鸡、干辣椒这类食物,在现代人眼中虽是味蕾上的刺激享受,却如同烈火烹油,极易伤津耗液,加剧秋燥对人体的侵袭。
当秋风萧瑟,人体本就处于“津液内耗”的状态,再加以燥热之物,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人口干舌燥,皮肤干涩,甚至引发咳嗽、便秘等不适。
滋阴润燥,成为了此时饮食调养的关键词。正如《本草纲目》所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梨,这一自古以来被视为秋季润肺圣品的水果,以其甘甜的汁液,滋润着每一个因秋燥而干涸的细胞。
藕,则以其清热生津、凉血散瘀之功,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兼顾了养生之道。更有银耳,被誉为“菌中之冠”,其性平味甘,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是秋季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
老人们常言的“秋吃白,病不来”,便是对这一饮食原则的朴素表达。白,寓意着清洁、纯净,恰如梨、藕、银耳之色,它们不仅滋养了身体,更净化了心灵,让人在干燥的秋季里寻得一份宁静与平和。
谚语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不食燥,身轻气爽。”这不仅是对季节变换时生活智慧的总结,也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提醒。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应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于日常饮食中寻求那份最质朴的滋养,让身心在季节的更迭中保持和谐与平衡。
让我们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注重身体的调养与情绪的调节,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冬天的到来。
在自然的节奏中,找到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让家人安康,幸福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