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整车批售94.5万辆,同比增长13.3%;净利润预计增长10%至18%的亮眼数据,再次印证了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扛旗者”的硬实力。然而在2025年“上汽之夜”的聚光灯下,这家拥有70年历史的企业并未止步于销量、利润的增长,而是以一场关于“技术平权”的宣言,向世界展示其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的进阶逻辑——用70年积累的产业链纵深打破技术垄断,以用户共创新生态重构出行价值。

70年积淀:从“草窝金凤凰”到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从1955年上海内燃机配件厂制造出第一台国产轿车“凤凰牌”,到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合资模式打造国民神车桑塔纳,再到十年前提出“新四化”战略引领行业转型,上汽的每一步都踩准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关键节点。

70年的技术积淀与产业链深耕,让这家企业构建起从芯片、电池到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能力。例如,其“魔方电池”以高于国标30%的安全标准,实现50万装机量“零自燃”纪录,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安全标杆;DMH混动系统热效率突破46.3%,推动整车续航突破2200公里,重新定义混动经济性;与华为、地平线联合开发的L4级Robotaxi已在上海运营超140万公里,订单量达26万单,率先跑通自动驾驶商业化闭环。这些成果背后,是上汽对技术平权的深刻实践——不让核心技术成为少数企业的“专利”,而是通过开放合作将其转化为普惠用户的竞争力。
技术平权:从“安全底线”到“体验天花板”
上汽对平权的理解始终以用户价值为尺度。当行业陷入“堆料竞赛”时,这家企业选择以“安全为底线、个性化为上限”重构技术逻辑。

在安全领域,其自研的VMC线控底盘与ADAS系统通过“不怕撞、不会撞、撞了也不怕”三重防护,将智能驾驶事故率推向“五个九”级可靠性;在体验层面,银河全栈座舱3.0系统兼容鸿蒙、iOS、安卓三大生态,让车机与手机无缝衔接,语音识别率近100%、控制延时小于150毫秒,彻底终结“车机卡顿”痛点。

更颠覆的是,上汽将汽车定义为“可进化的硬件”——通过电子电气架构升级,用户可像更换手机壳一样定制外观套件,甚至通过OTA解锁“原地掉头”等高端功能,让10万元级车型也能享受百万豪车的科技红利。这种“技术普惠”不是简单的功能下放,而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价值链重塑。正如上汽之夜所强调:“平权的本质,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定义自己的出行生活。”
全球竞合:以“中国标准”开启产业进阶新范式
技术平权背后,反映了上汽对全球市场的深刻洞察。凭借GloCal战略(全球+本土),其产品已登陆100多个国家,而真正的杀手锏在于将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与规模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在东南亚,搭载DMH混动系统的MG车型以“一箱油跨越多国”的续航能力打破日系车省油神话;在欧洲,L4级Robotaxi运营平台“享道出行”正与当地政府合作探索无人驾驶出租车法规,输出“中国智驾标准”。

更关键的是,上汽通过自研芯片基金、整合宁德时代电池、Momenta智驾算法等本土供应链,构建起成本低于国际巨头30%的“平权技术池”,让全球消费者以更低成本享受更领先的智能体验。这种“中国式进阶”正在改写规则——当大众、通用等国际巨头开始采用上汽的电子架构与智驾系统,当“零自燃”电池标准被纳入多国安全法规,中国汽车已从“技术跟随者”蜕变为“标准制定者”。

结语:
70年前,上汽用“凤凰牌”轿车点燃中国汽车工业的火种;70年后,它以技术平权为火炬,照亮全球出行的未来。这场进阶的本质是一场关于“用户主权”的革命——当汽车从交通工具变为“可定制的第三空间”,当中国供应链成为全球创新的引擎,上汽的野心早已超越销量数字。其终极目标是以七十年淬炼的产业链韧性、技术普惠的价值观,推动全球汽车产业从“资本驱动”转向“用户共治”。正如黄浦江畔的宣言:“我们不止于造车,更致力于让每辆车成为用户生活的延伸。”这或许正是上汽给行业的最大启示:在平权时代,唯有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创新势能,方能在全球市场的长跑中,永远比对手多一张“中国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