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找了什么理由,作为进攻楚国的借口

萧家的老大 2024-09-01 16:32:42

齐桓公找了什么理由,作为进攻楚国的借口

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霸主后,便纠集各国诸侯攻伐蔡国。打败了蔡国以后,又挥师南进,攻伐楚国。楚王派人责问齐桓公:“您地处北方,我们地处南方,相隔辽远,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平时并无仇怨,不知您到我们的土地上干什么来了?”

齐桓公侵略楚国,总得给自己找点理由。他派大臣管仲向楚使宣布说:“还是在周初的时候,我们的老太公就得到了成王的命令:为了保卫周王朝,可以代天子征伐五侯九伯。还赏赐给我们太公巡行天下的权力。你们楚国不按时向周王进贡滤酒用的香草,我们大王代表天子向你征收贡品来了。此外,昭王天子曾南征至汉,但是再也没有回到宗周,我们大王问你们:这是什么原因?”楚国的大臣回答说:“贡品没有按时送到,是我们国君的不对,我们哪有胆量不进贡呢?至于昭王没有回到镐京,您们还是去问问汉水吧!”

原来,康王死后,他的儿子姬瑕继位为昭王,在一次伐楚的行动中被淹死在汉水里。周王朝觉得这有损声威,因此,没有把死因告诉各国诸侯。虽然,当时各国诸侯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一个个装聋作哑,佯作不知。齐桓公征伐楚国,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所以把不贡“包茅”和昭王南征淹死等事情,作为楚国的罪名,这就是所谓“昭王南征而不复”的故事。

楚国的祖先原是居住在淮水下游的淮夷的一支,曾是商王朝东南部力量强大的一个方国。商朝末年灭淮夷后,他们与商王朝的联系更为加强,在文化方面也受到了商王朝的强烈影响;周朝灭商以后,淮夷曾与纣王的儿子武庚等串通一气,反抗周朝的统治,周公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把这场叛乱平息下去。成王时的一件著名铜器“令簋”记载了这次伐楚事件,这就是铭文所说的“唯王于伐楚伯在炎”。淮夷的一支,在周王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沿长江向西发展,在长江中游一带定居 下来,成为楚地的先民。

楚国新开辟的地区,东部是群舒,西北是群蛮,西南是百濮,东北是邓国,北部过了汉水,就是周王朝所封的同姓诸侯“汉阳诸姬”。

还在周文王时期,楚民族就与周族发生了联系,但是,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楚民族的影响实在太深了。楚国就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不少方面继承了商文化的特点。为了拉拢楚国,周成王曾封楚国贵族熊绎为“子”爵,但实际上周王朝很看不起地处蛮夷之地的楚国。据说有一次,成王与各国诸侯会盟在岐山之下,楚国只能为会盟准备滤酒用的香草,和祭祀山川时的标志木杆,并与另一少数民族鲜卑人一起,看守庭院里烧起祭神用的熊熊火堆,连正式参加会盟的资格也没有。最近,在陕西岐山出土的周初甲骨中,有一片记载了“楚子来告”的材料,证明了古书里所说的楚国在周成王时曾接受子爵的封号,并与周王朝发生了联系是可信的。

楚国力量的一天天增长, 严重地威胁着周王朝封在汉水以北的大小诸侯。昭王依靠成王、康王时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力,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

周昭王对南方的连年用兵,虽然获得了不少财富和奴隶,但也激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憎恨和反抗。昭王十九年,他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六师人马,前去伐楚。据传说,在南渡汉水的时候,当地人民把一艘用胶粘起来的大船献给了昭王。昭王得意洋洋地坐在船上,不料船行到汉水中间,粘船的胶被水溶化,船就散了架,坐在船上的周昭王和随行的祭公一起掉进了水里。恰好有个胳膊长、力气大的侍卫辛游靡,不顾一切地把昭王捞起,但这时昭王早已被活活淹死了。昭王带去的六师人马,也被楚人打得七零八落。

周王朝对这次伐楚的惨败讳莫如深,史书里关于这次军事行动的记载只是“昭王南巡狩不返”寥寥数字。从此以后,楚国的力量日渐强大。到了春秋时代以后,楚国终于发展为雄据于南方的大国。

(本篇完)

0 阅读:0

萧家的老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