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长春的秋天还带着一丝暖意。这天,一个在中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400多次的名字,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 尹升山因心脏病猝死,享年86岁。
没想到仅仅过了四个月,2012年1月27日,另一个在银幕上出现过600多次的名字,也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 陈传熙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6岁。
真是"天妒英才"!这两位将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电影音乐的老人,一个是长影乐团的擎天柱,一个是上影乐团的定海针。
他们一前一后的离世,让中国电影界痛失两位音乐巨匠。
可能大家会问:这两个名字怎么这么耳熟?没错!但凡看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典电影,在片尾字幕一定都见过他们的名字。
他们就是中国电影银幕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为什么说是"陌生人"?因为观众虽然经常在电影字幕中看到"指挥:尹升山"或"指挥:陈传熙",但对这两位为中国电影立下汗马功劳的幕后英雄知之甚少。
他们一个主导了《白毛女》《董存瑞》《五朵金花》等经典配乐,一个执棒了《红色娘子军》《红日》《苦菜花》等传世佳作,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这两位老艺术家,一生都在用音符为中国电影谱写华章。他们身后留下的不只是1000多部电影的配乐遗产,更是新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一部活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传奇人生,看看他们如何用音乐丰富了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说起这两位老艺术家的电影生涯,还真是个妙不可言的缘分。
1946年5月,一个改变尹升山命运的机会来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哈尔滨,鲁艺文工团也跟着进城。正好要排演民族歌剧《白毛女》和《黄河大合唱》,乐队人手不够。
这可把年轻的尹升山给乐坏了,二话没说就加入了演出,一展音乐才华。
就是这次演出,让尹升山发现了自己的终身挚爱 —— 指挥。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同年,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长春迁往兴山,正愁找不到音乐人才。尹升山一听这消息,立马就报了名。
从此,尹升山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银幕上。从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开始,他用严谨的指挥风格,把一支水平参差不齐的乐队,调教成了响当当的专业团队。
而另一边,陈传熙在1958年来到上影乐团时,上海的电影音乐圈可谓群雄并起。天马、海燕、江南、美影等多家电影厂都在这里,配乐工作全都交给上影乐团。
但很快,这个来自南方的音乐人就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有意思的是,陈传熙被称为"指挥家中的秒表"。为啥?因为他那过人的听觉敏锐度简直了!不光能把国产片的配乐指挥得恰到好处,连给《简爱》《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外国片补录音乐,都能做到天衣无缝。
最绝的是给《红日》配乐那次。原本录制都完成了,突然接到要改动歌词的通知。
就这样,两位大师在中国电影的天空中,各自挥洒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一个在北方的长影,一个在南方的上影,共同谱写着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华彩乐章。
尹升山的配乐风格浑厚朴实,陈传熙的指挥讲究规范精准。正是这南北双璧的默默耕耘,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留下了最动听的声音记忆。
说到底,这两位大师的音乐天赋还真是从娃娃时期就开始显露了。
1925年5月9日,尹升山出生在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的时候,9岁的陈传熙已经在广西龙州县水口关出了名。
想想看,在那个年代,能接触到西洋乐器的孩子都不多。但陈传熙家里不一样,他爸是龙州县边防督办署的官员,闲暇时爱玩手风琴。
家里其他兄弟姐妹对音乐都不感冒,偏偏陈传熙一听到音乐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这孩子厉害的是,愣是无师自通学会了手风琴,小小年纪就把C大调的音阶玩得溜溜的。
12岁那年,陈传熙进了海防市华侨中学。学校里配了铜管乐器,这可把他给乐坏了,简直就是如鱼得水。1934年,上海国立音专的学生来广西开音乐会,其中一个叫丁善德的同龄人的演奏,让陈传熙看得如痴如醉。
就这样,19岁的陈传熙通过官费生考试,成功考入上海音专。
而尹升山呢?可以说是另一种成长路径。15岁进入长春音乐学校,对西洋乐器表现出惊人的悟性。虽然没有正经科班出身,但人家是实打实的自学成才,愣是把音乐技艺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两个人,一个是天赋异禀的音乐神童,一个是勤学苦练的追梦少年。虽然成长轨迹不同,但他们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凭着对音乐的执着,硬是在艺术这条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大概就是命运的神奇之处吧。两颗音乐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都长成了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参天大树。
台上风光无限,台下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说起这事儿,还真是有意思。
尹升山和赵莉秋的爱情堪称是音乐圈的一段佳话。赵莉秋是长影乐团的长笛演奏家,两人因为音乐结缘,婚后恩恩爱爱,周五必看厂里放映的电影,甚至经常全场就只有他们两个观众!这对音乐人的生活简单纯粹,就跟他们的音乐一样干净。
但说来好笑,这位能指挥几十人乐团的大师,生活中却是个十足的"马大哈"。老婆让他买东西,准能丢三落四。
有一次,赵莉秋给他5毛钱买烟,再三嘱咐大前门3毛6要记得找1毛4。结果这位老艺术家真把1毛4给带回来了,烟却忘在柜台上了!这事儿没少让赵莉秋笑话他。
而陈传熙呢,娶了个大家闺秀邵乃偲,人家可是《京报》创办人邵飘萍的千金。这段姻缘还挺有意思,要从邵乃偲在北平市立第一女中的两个同学韩德常和夏承瑜说起。
这俩人后来考进了上海音专,和陈传熙成了同学,这一来二去,就这么成就了一段佳缘。
性格上,这两位大师也是天差地别。尹升山是个"耿直boy",看不惯的事儿就直说,眼里揉不得沙子。记得大炼钢铁那会儿,他看不惯那些废铁,就直接说"白费力气不能用,纯粹是废物一堆"。
这话传到领导耳朵里,可不得了,直接被扣上了"跟上级唱反调"的帽子。好好的《刘三姐》《达吉和她的父亲》,字幕上都不让出现他的名字。
反观陈传熙,那是真的佛系。从小学吹双簧管就不爱争首席,长大后成了指挥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别看他性格内敛,工作起来可是拼命三郎。
通宵达旦都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儿子陈家驹小时候都难得见到爸爸的面。
这不就是艺术家嘛!台上光鲜亮丽,台下或是糊涂可爱,或是淡泊名利。但只要一站上指挥台,那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 尹升山会立刻变得严肃庄重,神采飞扬;陈传熙则摇身一变成为"指挥家中的秒表",精准到让人叹为观止。
岁月如梭,时光不等人。但这两位老艺术家的付出,终究没有被时代遗忘。
1996年,尹升山获得了"新中国电影摇篮杯"奖。2005年,又拿下了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同年6月,陈传熙也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庆典"上,捧回了"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
要说这些奖项来得真不算早。但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奖赏不是这些奖杯,而是那些被他们音乐感动过的观众。
离休后,两位老人都没闲着,积极参加老年乐团的活动。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文章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这两个名字这么熟悉,却又这么陌生?
答案或许就藏在他们的人生轨迹里。他们不是荧幕上的明星,不是话题中的焦点,而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是他们用音符,让《白毛女》更悲壮,让《红色娘子军》更铿锵,让一代代中国观众在银幕前流下热泪、心潮澎湃。
这,就是最好的告别。这,也是最美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