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利率、经济不景气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在挣钱和花钱上变得更为谨慎,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多赚钱,同时尽可能的少花钱,恨不得把自己赚到的每一分钱都存起来。但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工资收入都不高,比如只有每月5000元,有没有办法存到钱呢?有没有可能“逆袭”每年存10万呢?

关于全国工资水平的话题向来会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关注,大家都想看一看自己有没有拖后腿或者“被平均”。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薪约为12.07万元,而私营单位仅为6.83万元。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几点。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占比较高,以上数据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以月薪5000元为例,即年收入6万元,在私营单位中接近平均水平,但如果扣除社保、公积金等,实际可支配收入可能更低。
另一方面,最低工资与生活成本矛盾。2025年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普遍在2000-2690元,比如上海2690元、北京2420元,但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昂,房租、餐饮等刚性支出占比超过50%,要想存钱,难度系数太大。
此外,社保缴费基数上调压力也比较大。2025年多地社保基数调整,比如上海在7384元~36921元,部分打工人需每月多缴纳100-200元社保费用,进一步压缩可支配收入。
由此可见,对于普通打工人而言,年收入5万元要面对收入低、开支高的双重挑战,要想有钱可存,只靠节衣缩食、存钱理财每年存10万元,几乎是在“做梦”。

不过,这也并不能说明普通打工人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要有规划、够努力,即便每年只能挣5万,也还是有可能存到10万元,接下来详细介绍“四步指南”。
首先,一定要开源,突破自己的收入天花板。
打工人光靠上班拿死工资是很难在年轻的时候赚到第一桶金的,所以现在不少年轻人早就开启“斜杠生活”,通过努力和技能开启副业挣钱之路。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媒体、外卖、网约车、代驾等兼职,或通过设计、编程、写作等技能接单。不少人每月副业收入能达到2000元,一年就是2.4万元,更有人能做到每年5000元+,比如每月8000元,一年就是9.6万元。
与此同时,打工人也会不断升级主业收入,通过会计、IT认证等考证方式,或跳槽进入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争取薪资涨幅20%以上。
然后,极致节流,不花冤枉钱。
我们可以采用“先储蓄后消费”原则实现每月强制储蓄,每月收入到账后立即将70%-80%存入定期存款,剩余资金用于日常生活必要开支。
同时,列出消费降级清单,比如:
租房:选择合租或郊区住房,月租金控制在1000元以内。餐饮:自己做饭带便当,尽可能不吃外卖,每月餐饮费压缩至500元。娱乐:取消视频会议、购物平台会员等非必要会员服务,减少无效社交和聚餐,年省5000元+。再者,学习存钱理财技巧,让钱“主动生钱”。
如果我们每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可以固定存一笔钱,然后通过12单存钱法或者36单存钱法实现强制储蓄,保持一定资金流动性的同时赚取多笔利息。
12单存钱法:每月将一笔钱存为一个一年期的定期存款,连续存 12 个月,这样一年后每个月都会有一张存单到期,然后将到期的存单本息再存为一年期定期,如此循环。
36单存钱法升级版:每月固定存入3000元工资,分3笔(1000元/笔),定存1年、2年、3年,次年起每月有到期存款+利息,形成循环收益,4年可累计14.4万元本金,还有额外的利息。
以大芒芒身边一位朋友为例,他每年工资收入5万元,但踩中直播风口,加上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年自媒体+直播收入一共8万元(部分收入扣税),减去所有支出3万元,最后存下来9万多,也接近10万元了。
最后,大家别忘了注意以下几点:
保留3-6个月应急资金,比如1.5万元),避免因突发情况动用存款。持续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比如基金定投、国债逆回购等,提升资金整体收益水平。心态调整:接受阶段性“低物欲”生活,将存钱目标拆解为月度里程碑,增强执行动力。
“一年挣五万存十万”看似矛盾,但通过“开源+节流+理财”的方式,普通人也是可以突破收入限制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决心突破自己的收入天花板、严格执行预算、坚持强制储蓄。其实,存钱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想不想”。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保网、网易财经等,具体方法仅供参考,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