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谦虚的“皇帝”:不称朕,不宠后宫之女,龙椅也从未坐过

千金不及冰史 2025-02-06 17:49:12

——【·前言·】——»

皇帝,自秦始皇以来,便成为权力巅峰的象征,地位尊贵无比。即使在权力受到种种制约的时代,皇帝的威严也让人望而生畏。

纵观历史,皇帝即便刻意保持谦逊,也依然高居于大臣之上。

然而就有这么一位皇帝,竟然如同大臣一般卑微,甚至刻意回避皇帝的尊荣,他就是北宋末年的张邦昌。

他为何要如此行事?

——【·天才少年仕途坦途·】——»

公元1081年,张邦昌出生在河北东光,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

仅仅19岁,他便金榜题名,考中进士。

要知道,苏轼20岁、王安石21岁、范仲淹26岁才考中进士,张邦昌的早慧可见一斑。

如此年少得志,预示着他未来仕途的辉煌,然而命运的齿轮却悄悄转动,将他推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深渊。

公元1110年,29岁的张邦昌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跟随兵部尚书王襄出使高丽。据传,高丽人被张邦昌的仪表堂堂和渊博学识所折服,甚至有意挽留他在高丽为官。

然而,张邦昌却坚定地拒绝了,他深知自己是宋朝培养的人才,应当报效祖国,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下显得尤为珍贵。

张邦昌不仅爱国,而且为人正直,嫉恶如仇。

史料记载,他对于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甚至敢于当面斥责权倾朝野的童贯,指责其贪赃枉法,助长不正之风。

这样的勇气和正直,在当时官场上实属难得,也为他日后埋下了祸根。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国势衰微。徽宗昏庸无能,面对金兵的入侵,仓皇退位。

新君钦宗即位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也开始了对异己的打压。对于张邦昌这样正直敢言的大臣,钦宗心存芥蒂,却又不敢轻易除掉。

于是,他心生一计,将张邦昌派去与金国议和,希望借金人之手除掉这个眼中钉。

钦宗的如意算盘打得精妙,然而他却低估了金人的野心和局势的复杂。

对于张邦昌而言,这无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钦宗一方面想要议和,一方面又摇摆不定,不愿付出足够的代价,甚至暗中策划偷袭金军。

如此出尔反尔,毫无诚意,如何能让金人信服?

临行前,张邦昌深知此行凶险,为了完成使命,他多次向钦宗请求割地赔款的圣旨,以显示议和的诚意,然而钦宗却始终不肯答应。

张邦昌又请求携带河北大印,至少能让自己在谈判桌上有一定的发言权,但钦宗依然拒绝,只是含糊其辞地让他走一趟,到了金国自然就明白了。

原来,钦宗早已做好打算,将张邦昌和赵构作为人质,以麻痹金人为自己争取时间偷袭金军。

张邦昌就这样,被钦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不出所料,张邦昌抵达金营后不久,钦宗便派姚平仲率军偷袭金营。

尽管此战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却彻底激怒了金人,也让张邦昌的议和努力化为泡影。

——【·靖康之耻山河破碎·】——»

公元1127年的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日子,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凉的时刻。

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徽宗、钦宗以及文武百官、皇室宗亲和无数百姓沦为金人的俘虏,曾经繁华的东京城化为一片废墟,史称“靖康之耻”。

金人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却深知自己难以统治广袤的中原大地。

为了巩固统治,他们决定扶植一个傀儡政权,而张邦昌这个被钦宗抛弃的议和使臣,却成了金人眼中的最佳人选。

金军主帅完颜宗望认为张邦昌胆小懦弱,容易控制,便强迫他登基称帝。

对于张邦昌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称帝,意味着背叛宋朝,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奸,甚至会招致灭族之祸。

他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矛盾,却又无力反抗。

可在金人屠城的威胁下,他最终被迫接受了这个傀儡皇帝的职位。他知道,这个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他只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牺牲品。

张邦昌登基后,并没有享受皇帝的尊荣,反而处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他不敢坐龙椅,不敢入后宫,甚至不敢自称“朕”,他的一切举动,都透露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他深知自己只是金人的傀儡,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为了表明自己依然是大宋的臣子,张邦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不在钦宗办公的紫宸殿和垂拱殿办公,而是选择文德殿,并将办公桌椅朝西放置,以示自己并未忘记君臣之礼。

他拒绝穿龙袍,不坐龙椅,与大臣议事时,也只自称“予”,颁布的命令也称“手书”,而不是圣旨。

这一切,都是为了向世人表明,他并非心甘情愿地称帝,他仍然是大宋的忠臣。

当徽、钦二帝被金人押解北上时,张邦昌身穿便服,前往送行,他跪地磕头,行臣子之礼,这一幕,令人心酸,也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金军撤离后,张邦昌立即大赦天下,并着手迎接康王赵构回朝,恢复宋室江山。

尽管有人劝阻他,称他已经称帝,赵构未必会原谅他,但张邦昌毅然决然地将宋朝国玺交出,迎立赵构登基,并请宋哲宗的皇后孟氏垂帘听政。

他这样做,无疑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赵构,也表明了他想要洗刷“伪帝”污名的决心。

——【·功过是非后世评说·】——»

赵构即位后,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

他重新启用主战派官员李纲等人,稳定了局势,也开始了对张邦昌的清算。

尽管张邦昌在金兵撤退后积极拥立赵构,但在李纲等主战派看来,他终究是金人扶植的傀儡皇帝,是国家的罪人。

最终,张邦昌被赐死。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记载甚少,《宋史》仅以“因邦昌罪而下圣旨”寥寥数语带过,而《金史》则记载为“康王即位,邦昌罪被杀”。

至于具体的罪名,史书并未明确说明,这更增添了张邦昌之死的悲剧色彩。

后世对张邦昌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软弱无能,贪生怕死,为了苟活而背叛了宋朝;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护了开封城的百姓,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他的行为,是乱世中无奈的选择,也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体现。

与后来金人扶植的齐帝刘豫相比,张邦昌的节操显得尤为可贵。

刘豫积极配合金人,残害百姓,甘心做金人的走狗,而张邦昌则始终保持着对宋朝的忠诚,在位期间,他谨守臣礼,不敢僭越,金军撤退后,他又立即拥立赵构,归还国玺。

张邦昌的悲剧,在于他生不逢时,身处乱世,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他短暂的皇帝生涯,更像是一场噩梦,充满了无奈和恐惧。

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作为宋朝臣子的身份,却最终逃脱不了被清算的命运。

——【·结语·】——»

张邦昌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却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被迫接受了傀儡皇帝的职位,却又始终保持着对宋朝的忠诚。

即使是身处权力巅峰的皇帝,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也可能变得如此无力和无奈。

张邦昌的故事,如同一个沉重的警示,提醒着我们,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而历史的进程,又是多么的残酷无情。

我们无法评判张邦昌的选择是否正确,也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命运。

我们能做的,是铭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邦昌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涟漪,但它却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变迁。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9
千金不及冰史

千金不及冰史

千金不及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