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被误解千年,历史上的李治有多恐怖?看看外国如何评价他

寒梅傲雪映霜华 2025-02-03 09:15:23

【前言】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常常被人误解。好多影视剧把他刻画成一个昏聩没本事,只能被权臣随意摆弄的傀儡皇上。但是,实际的历史情况到底是啥样呢?

【一、误传千年,揭开唐高宗李治真面目】

公元649年,李治坐上了皇位,这场皇位之争也让大哥李承乾和二哥李泰黯然退场。那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以长孙无忌为头,想要掌控新登基的李治。在他们看来,连开国之君李世民都对付不了陇西门阀,李治就更不值一提了。

然而啊,他们可把这位新皇帝的本事给看低了。李治打小日子过得挺波折,不过人家可有大志向和大才能呢,对朝政那是早就心中有数,掌控得稳稳当当。

在其当政之时,他往东征讨高句丽,达成了其父李世民生前未能实现的宏伟霸业;他向西攻打突厥,极大地拓展了唐朝在北疆与西域的疆域。在国内政事上,他清除君王身边的奸臣,强化皇权,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那帮旧臣势力给铲除了。

不得不说,李治是个颇具野心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步入了鼎盛阶段。但是呢,后人的记载对这位英明君主的形象存在严重的错误传达。今儿个,咱就来还原一下那段历史,好好地再看一看这位了不起的唐高宗。

【二、李世民遗恨未完,李治一统高句丽】

645 年,唐太宗李世民向高句丽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事。他亲自带领大军出征,一心想要将这个位于东北方的强劲邻居给彻底消灭掉。但是,高句丽借助当地的地形优势,进行了顽强的抵御,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好在未能获胜的状况下选择了撤军。

在鲜卑岭上,李世民立于马背之上,遥望着高句丽的疆域,满心皆是遗憾。他恼怒地言道:“我多年征战,从未有过败绩,没成想这次竟被这一帮东夷小国给嘲弄了!”自那以后,高句丽就成了太宗心中的一个心结。

649 年,李治登上皇位后,下定心思要把父亲尚未完成的事业给做完。就在这年冬天,他毅然亲自带领军队攻打高句丽。此次,唐军出动了好几十万的人马,分作三路向前推进。而李治亲自统领中路军,打算一下子就攻克高句丽的关键之地平壤。

兴军节度大使苏定方带领右路军,自东线发起攻击;左仆射程名振统领左路军,依据既定路线从西线进军。高句丽这边呢,既要抵御唐军中路的主力部队,还得留神东西两边的情况,这下可好,弄得自己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了。

651 年,唐军成功攻克平壤。高句丽王高藏往北逃窜至绥芬河,随后向唐军俯首称臣。就这样,李世民生前的愿望得以实现,高句丽就此亡国。

听到高句丽灭亡的消息,李治于长安宫中喜笑颜开。身旁的侍臣们纷纷争相向陛下道贺,称赞陛下的赫赫武功,消除了北疆的重大隐患。李治举起酒杯欢庆之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父亲李世民一生征战的画面,心中满是感慨:“愿父亲的在天之灵,能够护佑我大唐的疆土永远镇守住北方。”

【三、西域胡人匍匐臣服,外国忌惮“黄祸”】

打败高句丽后,李治那是意气风发,当下就决定借着这股胜劲儿,向西征讨突厥复国可汗。他在整个国家大范围地征集调动士兵,打算在西域动兵。和高句丽一对比,西域那边在突厥人统治下的各个族群比较软弱,这正是将其拿下的绝佳时机。

654 年的冬天,李治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向西域进发。在这场战役中,突厥军被一举打败,石国、史国等城池被占领,突厥复国的可汗向西逃窜,国家也随之衰败。而且,李治还趁着这个势头,夺得了西域历史上从未被占据过的大片领土。

在接下来的好几年里,西域的各个国家接连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朝廷进献贡品,对唐朝皇帝李治表示归顺。那时,外国的使节们都打心眼里钦佩李治的杰出才能和军事才能。大食国的国王只得向李治俯首称臣,并进献物品,表示自己的谦恭。而李治呢,也很大方地对这些外国使者进行赏赐,以此来展现唐朝的强盛和威严。

李治运用刚柔并施的办法,把这些西域胡人收归到自己的统治之下。经他的一番打理,外来的胡人和汉人慢慢地相互融合,给唐王朝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也为后来唐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眼见着李治大规模出兵去征服周边民族,心里头那是深深的不安。当时欧洲的史书记载得很直白,说李治不光对东方各国构成威胁,对西方而言更是一个大大的“黄祸”。唐朝那强大的国力,把远在欧洲的外族都吓得不轻,足见当时李治的威名那是响彻天下啊。

【四、权臣架空主,李治运筹帷幄】

李治刚登基的时候,就被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那些权臣势力给压制着。这些来自陇西的门阀世家,向来掌控着朝政大权,就连李世民都拿他们没办法。在他们看来,新继位的李治纯粹就是个傀儡皇帝。

于是,他们先是硬逼李治娶长孙家的闺女当皇后,进而大力扶持自己的势力。一时间,朝廷中长孙家的门生到处都是,差不多整个朝廷都被他们的人掌控着。而身为皇帝的李治,天天被他们围着,甚至下朝后还得去长孙府请安并请示事宜。

李治潜伏多年,对那些权贵的真实嘴脸早就心知肚明。他清楚,若要将大权握在自己手中,就得先把长孙一派给铲除。于是,李治装作温顺的木偶,背地里却在拉拢人心,积攒力量。在众人的目光之下,他慢慢显露出超越其年龄的沉稳成熟以及聪慧和力量。

经过李治的精心打理,朝廷上下对他的信任不断提升。终于,到了 653 年,李治觉得时机成熟,发动政变,一下子就把长孙无忌等旧贵族给除掉了,还废掉了出身长孙氏的王皇后。从这以后,他彻底摆脱了权臣的束缚,真正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治理天下,实现自己的抱负。苦心谋划多年的李治,总算能挺直腰杆了。

【五、清君侧,巩固皇权】

李治掌握大权后,接下来他得考虑的事儿,就是咋把皇权巩固好,避免再出啥岔子。就为这,他很快就推行了一连串的改革举措。

首先要说的,那就是清君侧。李治积极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大力选拔新的人才进入仕途。尤为重要的是,他让自己的妻子武则天入朝为官,参与到机密重要的政事当中。

武则天起初是李治的才人,之后被李治封为夫人。她长得如花似玉,而且聪慧绝伦。凭借着李治的赏识和任用,她很快就晋升成为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大事的女官。

在武则天的帮衬下,李治施行了强硬手段,对朝野官僚进行大清洗。那些曾经和长孙无忌勾结在一起、想要对皇权加以限制的官员,全都受到了严厉惩处。酷吏们领命在各处搜寻抓捕权臣的残余势力,一个都不放过。

李治坚定地宣称,他要让武则天这类新兴人才来主导朝政,而非那些因循守旧的老官僚。在这场“埋葬旧势力,开创新局面”的变革当中,李治和武则天合作无间,获得了斐然的成果。一时间,朝廷上下备受鼓舞,都察觉到大唐呈现出的崭新气象。至此,李治的皇权变得坚如磐石。

【六、稳托武则,称帝始料未及】

在 656 年,李治为了让皇权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将武则天册立为皇后。从这时起,武则天算是真正踏入了核心决策层,变成了李治颇为倚重的得力助手。

历史学家经过分析指出,李治这般信任武则天,其一,是看重她的才干;其二呢,是期望借助新人去打破旧有势力,从而从根源上处理好臣子权力过大的问题。

在武则天的帮衬下,李治的皇权愈发稳固。大臣们若要对国家大事做出决策,就得先向武则天请示。在朝堂之上,再也没有哪股势力能够与皇权相较量。就这样,武则天成了仅次李治的重要人物。

然而李治万万没料到,在 680 年,武则天竟在群臣的拥护下骤然称帝,创立周朝,且自此掌权将近 30 年。这着实是李治当政期间的一个重大过错——他没料到自己所提拔的武则天会凌驾于皇权之上,夺取皇位。

然而,有学者表明,李治晚年身患疾病,压根儿就没办法阻拦武则天称帝。但在武则天执政时,李治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这件事不能单纯地认为是李治的过错,其中的来龙去脉还得深入探究一番。

【结语】

要是仔细梳理一下李治当皇帝那阵子的历史,咱就能发现,他可不是像传统看法里说的那种软弱没本事的糊涂皇帝,而是个政治手段厉害、很有野心的君主呢。在他当政的时候,不但让唐朝国内的统一变得更加牢固了,而且还大大地拓展了疆土。就凭这些,那都是盛唐即将来临的信号啊。

李治跟李世民一样,那都是有着非凡才能和远大抱负的君主。可他点儿背,到了晚年的时候,没能够掌控住武则天,结果使得皇权遭到了削弱。要不是这样,就凭他的本事,绝对能跟李世民不相上下,成为流芳百世的伟大帝王。

总之呢,咱们得好好地重新打量和评判一下这位了不起的唐高宗。把历史的本来面目给找回来,给这位一代明君洗刷冤屈、正正名声,这是咱们学术界该担起的责任。盼着往后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能让李治那光彩夺目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辈子,再一次清晰地展现在大家跟前。

3 阅读:32
寒梅傲雪映霜华

寒梅傲雪映霜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