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告御状有多大风险?乾隆:事情要给解决,告状的人也要杀了

寒梅傲雪映霜华 2025-02-20 10:40:28

【《——【·前言·】——》】

在清朝的时候,告御状被当作是一种谋求公平正义的办法,然而这里面存在的风险却让人惶恐不安。

乾隆皇帝在这事儿上态度很坚决,觉得处理事情就得干脆利落,而那些去告状的人,没准会被当成“奸徒”,搞不好还得把命搭上。

到底是啥缘由促使乾隆这般狠绝?是为守护皇权呢,还是为维持一个陈腐的体制?这告状的事儿背后,又潜藏着何等繁杂的利益关联?

在一个小县城里,出现了个大麻烦。这麻烦可不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少困扰。县城虽小,但这麻烦的影响却不小。人们的生活因为这个麻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大家都盼着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让小县城恢复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乾隆三十五年,周尚亲赴井陉县走马上任。这来自浙江仁山的家伙,初到之时,倒是有模有样地扮起了清官模样。然而,没几年的工夫,这位所谓的父母官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对百姓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搜刮剥削。

在乾隆四十三年八月的时候,周尚亲愈发过分了,他借着买粮的由头,使劲儿地扣减农民的购粮钱款。本来应该给农民九钱三分的,他却只给六钱,剩下的那部分都被他塞进自己兜里了。

老百姓们那可是遭老罪了,好多次跑到那儿去要个公道,可全让衙役们蛮横地给撵走了。眼瞅着粮食就那么给糟践了,钱也被硬扣着,老百姓们心里头窝着一团火,可就是没地儿撒去。

就在这个当口,他们把念头打到了村里那位备受敬重的秀才梁绿野身上。梁绿野在金柱村办了个私塾,开展教育工作,对学生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一视同仁。他品性正直,特别受乡亲们的拥护和喜爱。

乡亲们找着了他,跟他讲周尚亲的恶劣行径,梁绿野心里当即就蹿起一股怒火。他明白告官这事有风险,然而瞅着乡亲们那副可怜巴巴的样子,他一狠心,决意要站出来替大家做主。

好汉子挺身而出,为百姓发声请愿

春节才过完,梁绿野便领着几个乡绅,朝着正定府告状去了。他们认真地准备好了状纸,把周尚亲的各类罪行都给一一罗列了出来。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料到,这会是一场可怕噩梦的开端。

正定知府方立经瞅见那状纸后,心里老大不乐意。他觉着这些个刁民着实不懂事儿,竟敢去状告当官的。

这下子,他偷偷地把这消息告知了周尚亲。周尚亲一听到这事儿,当即装出一副啥都不知道的模样,并且赶忙给方知府送去了一份厚礼。不仅如此,他还胡编乱造,硬说梁绿野等人是打算聚敛钱财、惹是生非。

方知府竟然信了,随即便给梁绿野等人安上了“闹事者”的名号,并且把这事儿呈报给了道台官府。

梁绿野这帮人心里那叫一个不痛快,一咬牙决定越级上告。随后,他们一刻也不停歇,急急忙忙赶往保定,向清河道以及直隶省衙门去喊冤告状。

他们哪能料到,清河道台沈鸣皋早就被周尚亲给收买了。这沈鸣皋竟然跑到直隶按察使文禄那儿,提议别去理会梁绿野等人的告状,而且还琢磨出了先把这帮人“拿下”的点子。

眼瞅着告状这事进展得异常艰难,梁绿野这帮人那是急得不行。他们得知正定那儿有钦差大臣驻着,于是就筹划了一场大伙一块儿去告状的行动。

那钦差大臣刘浩对这事儿压根不上心,就只照着正定知府的想法来处置,对梁绿野等人的要求完全不当回事儿。

在困境之中,有这样一位孤胆豪杰。他独自一人,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却毫不退缩。他的勇气和坚韧,让人们为之敬佩。他没有强大的后盾,也没有众多的帮手,但他凭借着自己的信念和毅力,在困境中顽强前行。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不屈不挠,什么是勇往直前。

眼瞅着告状没地方去,梁绿野可犯了难。他把能去的衙门都跑了个遍,结果到处吃闭门羹。就在他快要心灰意冷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上京城去告御状!

这想法一冒出来,梁绿野就没法淡定了。他应下了乡亲们的托付,拿上大伙凑的那点儿路费,独自一人奔京城去了。

其他人回到井陉后,倒霉地被官府给抓了起来,还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给关进了大牢里。梁绿野到了京城,就跟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吃闭门羹。好在他运气不错,碰见了一个老乡,是个老太监,姓单,大家都叫他单公公。

单公公跟他讲,要是想告御状,那得去皇宫才行。梁绿野听闻后,一咬牙,豁出命去,径直前往皇宫喊冤叫屈。

提督衙门的人瞅见梁绿野这个胆子贼大的秀才,啥也没说,直接就将他给抓了。审讯的时候,梁绿野神色坦然,激昂地发言,把周尚亲的种种罪行逐个给说了出来。

与此同时,从井陉县逃出的乡民梁二观也跑到京城鸣冤告状,然而同样被抓了起来。他的口供跟梁绿野的诉状毫无二致,这让乾隆皇帝上了心。乾隆认为这事或许并非如直隶总督等人所言那般简单,故而决定对此案进行彻底清查。

皇上龙颜大怒,重大案件得以侦破

乾隆皇帝接连八次下达旨意,两次差遣内阁大臣去探查案件,又命内阁与军机大臣共同审理。最终,他派出了刑部尚书福隆安这一重要人物。

福隆安那可不是寻常人物,他可是乾隆皇帝的女婿呢!这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坐上了兵部、工部尚书的位子,并且还带领军队把金川叛乱给平定了。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九,福隆安领了圣旨,亲自赶赴正定去审理案件。

福隆安抵达正定后,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了总督周元理。然而,周元理仍旧固执地打算镇压梁绿野那帮人。为了把事情真相弄清楚,福隆安亲自对所有涉及此案的人员以及证人进行了审问。

审讯结果揭晓后,梁绿野的状词内容跟所有供词全然相符。然而,周尚亲的供词却是毛病多多,充满疑点。最终,周尚亲的管家骆荣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周尚亲贪污粮款的具体情况以及行贿的实际情形。

这下真相清楚了,案子也终于查明白了!福隆安匆忙赶回京城,把案情向乾隆作了禀报。乾隆得知后气得不行,立刻下了一道严厉的旨意:井陉知县周尚亲私扣粮款,引发了民众的反抗,将其判处绞刑,在众人面前执行,以此警示其他人!

直隶总督周元理办案不力,还包庇不良官员,因而被革职审查。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且往日政绩还算良好,所以对他宽大处理,赐予他三品官衔,命他前往隆兴寺管理庙宇工程,以此来赎罪。

其他涉案的官员均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惩处。工部侍郎刘浩遭到降职处理,至于按察使文禄、清河道道台沈鸣皋以及正定府知府方立经等人,均被免除官职,成为平民,还被发配至新疆和军台去效力,以此来抵罪。

在皇权的威压之下,正义之士难以生存。

当井陉的老百姓满心欢喜地以为总算盼来了公平正义的时候,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消息传了出来——那为百姓发声的梁绿野等人,竟然全都被判处了死刑!

乾隆皇帝颁下诏书,声称梁绿野等人的告状之举违反了《大清律》,把他们统统处以斩首之刑。梁绿野的四叔父梁进文被砍头之时,已是八十三岁的老人,而梁绿野自己则在四十七岁时英勇就义。

乾隆咋就这么对待那些替百姓发声的义士呢?在案子定了之后他发布的谕旨里讲,原因在于此。他觉得是自己太过“宽厚”,才让民众变得放纵起来。

乾隆觉得,大清朝给民众的好处是针对善良百姓的,要是有人胆敢聚众对抗官府,那绝对得狠狠惩治。他还讲过“恶人不除,善人难安”,说的就是这坏人要是不除掉,好人就没法好好过日子。

乾隆责令各地督抚,往后碰到此类案件,得判别官员有无违法贪腐的情况,且要有所区分地处理。与此同时,既要狠狠惩治那些蓄意诬告的“奸徒”,也决不能对贪官予以纵容。

另外,他着重指出,虽说事情是由官员引发的,可那些聚众闹事的蛮不讲理之人,也不能减轻他们应承担的罪责。同时,他还责令督抚把井陉案当作镜子,让各级官员从中吸取教训。

【《——【·结语·】——》】

井陉那档子事儿,把清朝统治者的残忍本性给暴露无遗。乾隆对这案子的处理,一方面惩治了贪官污吏,另一方面又巩固了皇权,真可谓是费了不少心思。

然而,梁绿野等人的义举,虽说让他们惹上了杀身之祸,可也赢得了后人的钦佩。好几百年过去了,梁绿野舍命为百姓请愿的英勇行为,到现在依然被井陉的百姓敬仰和赞扬。

这段历史,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民告官案件里堪称典型,也是后人探究清代官吏治理情况的关键案例。

0 阅读:0
寒梅傲雪映霜华

寒梅傲雪映霜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