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在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引发行业巨震之后,质疑之声就接踵而至。如果是就事论事的技术讨论倒也无可厚非,但这争议大有蔓延化和组织化的趋势,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些之前还坐在牌桌边,却担心自己接下来被端上餐桌的牌手。
毕竟,以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思路,今后车市只有两种车——带智驾和不带智驾,这对于上一轮新能源化还没完全跟上的牌手来说,不啻是又一记重锤,因为这次怕是连牌桌都没机会上了。
不过,要掀桌子也要讲道理,就目前来看,质疑主要集中在“10 万元级智驾” 是安全缩水,“智驾平权”是让用户做试验品,以及智驾技术水平等。
趁桌子还没掀,大家不妨把事情摊到桌面上说。
智驾普及,惠及每个交通参与者
“10 万元级智驾” 是安全缩水吗?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10万元级别的车,到底需不需要智驾,哪怕是仅包含高快领航,暂时不支持城市领航的。
相信任何一个开过车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道路交通是一个体系,任何一个交通参与者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影响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
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你想开的快没用,要看其他人开的快不快。
任何一个在春节免费高速上堵过的人,相信对“一年两箱油”的龟速行驶者都口吐芬芳过。技术再高明的老司机,也会对双车道两个龟速并排行驶的状况无可奈何。
试想一下,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年两箱油”的龟速行驶者搭载有高快领航功能,那么事情会有怎样的变化?
很明显,如果真是如此,高速通行效率将会提高不止一个水准。而事实上,大多数“一年两箱油”的车型,集中在十万级甚至以下,毕竟买了三四十万以上的高配车型盖着车衣停在车位上一年开一次的情况,少之又少。
而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恰恰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哪怕你一年没摸过几次方向盘,但你在春节返乡的高速上,可以做到正常行驶。
事实上,哪怕比亚迪最基本的天神之眼C,也就是搭载三目摄像头的版本,其在传感器融合算法上的突破已实现毫米波雷达与视觉系统的误差补偿精度达到0.02度。并在 100km/h 时速下对静止车辆 100% 识别刹停,这一成绩已超越部分 30 万元级车型。
而在真实车主调研中,72%的用户认为现有系统已显著降低驾驶疲劳度,89%的用户肯定紧急制动系统的可靠性。
这说明,哪怕是入门级别的智驾,对用户来讲也是相当大的体验提升,更不用说智驾平权对于高速、城市快速路的潜在效率提升,会惠及每一个交通参与者。
而这明摆着的事实,批评者几乎全都视而不见。
智驾,是刚需,而非奢侈品
再来说说“智驾平权是让用户做试验品”的质疑。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提升产品技术,是否对老用户不公平?如今已经是2025年了,还在争议这个说法,也是让人啼笑皆非。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当年用几个月工资买了ipone4的人,都应该去状告苹果公司。这逻辑本身荒谬至极。
比亚迪计划 2025 年让 60% 车型搭载智驾,目标销量 200 万辆,这是为了让更多用户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老车型因硬件不兼容无法升级,这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单单车企,哪个企业在技术迭代时没有这样的问题?
而且,比亚迪通过不断提升智驾技术,让 7 万级的海鸥都能实现自动泊车,20 万以下的王朝全系标配高快领航,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用户福利。事实上,所谓 “智驾平权”,是比亚迪真正为消费者着想,让智能驾驶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绝大多数买车的消费者都能拥有的配置。
毕竟,在比亚迪看来,如今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的当下,智驾,是消费者的刚需,而非奢侈品。
克制比激进更需要技术底气
最后,来说说比亚迪智驾的技术水平,是否真的比不过某些“堆硬件”的同行。
此前,汽车行业的智驾,基本就是“军备竞赛”,堆硬件,拼算力。但比亚迪构建了独特的智能驾驶发展范式:以工程思维替代实验室思维,用系统可靠性碾压场景覆盖率。其自主研发的BOS系统已实现控制指令响应速度8毫秒,制动系统建压时间缩短至150毫秒,这些底层技术的突破比天花乱坠的场景演示更有产业价值。
另一个力证就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当行业在“视觉派”与“激光雷达派”的路线之争中内耗时,比亚迪的"场景驱动型研发"已结出硕果:高快领航功能用户激活率达63%,自动泊车日均使用频次2.7次,这些数据背后是2000万级用户基数的场景沉淀。这不是跟随,而是定义赛道的能力。
在产业协同层面,比亚迪构建的“科技生态雨林”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与地平线联合研发的征程6芯片即将量产,投资速腾聚创布局激光雷达,控股Momenta完善算法体系。这种“垂直整合+生态开放”的双轮驱动,远比某些品牌用采购清单堆砌的"技术盆景"更具生命力。
为了争夺智驾技术话语权,某些企业用精心剪辑的演示视频制造技术幻觉,却对接管率、误触发率等核心指标讳莫如深。反观比亚迪公布的AEB误触发率控制在0.03次/千公里,这个数据比行业平均水平优化45%。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克制比激进更需要技术底气。
当某品牌宣传“全年减少驾驶员操作1.2万次”时,比亚迪工程师在攻关雨天摄像头起雾的补偿算法;当某些企业炫耀"无人代客泊车"时,比亚迪的自动泊车成功率已从92%提升至97%。这些看不见的技术攻坚,才是智能驾驶革命的真正基石。
写在最后
针对比亚迪智能驾驶技术的质疑声浪,本质是一场混淆视听的话语权争夺战——用局部体验否定系统能力,用短期表现否定技术沉淀,用舆论声量否定产业规律。这种"技术虚无主义"的蔓延,正在形成阻碍中国智驾技术发展的认知屏障。
而此种做法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将比亚迪开启的智驾平权大潮搅浑,让某些人可以继续浑水摸鱼罢了。
事实上,智驾在可见的未来会显著改善整体交通效率,对于任何一个交通参与者来说,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利好。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越来越堵的车流,越来越复杂的路况,越来越长的通勤时间,智驾已经是刚需,是提升驾驶体验的重要部分,而绝非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中国智能驾驶不需要虚妄的技术乌托邦,而要构建尊重产业规律的价值共识。”比亚迪的智驾平权,引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变革的浪潮,用对用户负责的态度和工程师精神,书写智能驾驶的中国方案。
当全球汽车业站在智能驾驶革命的十字路口,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埋头造车、敬畏技术的“长期主义者”。
Deepseek
都还没出来呢,出来后再说吧!现在说的太多都等于是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