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如何从明廷中脱颖而出?他的晋升对明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高娃历史谈 2023-02-15 15:22:22

全文共148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1430年,时任监察御史的于谦,受旨调任兵部右侍郎,兼河南、山西等地的督抚,于谦今年33岁,刚刚三十出头,便被明宣宗看中,担任了边陲,足见他对于谦的宠爱。

后来,多亏了于谦与瓦剌的斗争,大明才逃过一劫,明英宗却在复辟之后,将他斩杀,留下了一段佳话。

于谦之所以能一步登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瞻基对他的欣赏,再加上他出色的个人能力,让宣宗有了重用他的理由。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山西和河南两省,常年水患,民不聊生,希望有一位能干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于谦就是其中之一。

知人善用

在明朝,没有皇帝的允许,朝廷很难提拔一位高官,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年龄来决定自己的职位,或者为了平衡自己的利益,于谦是明宣宗朱瞻基任命的高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在审讯朱高熙的过程中得到的。

朱高熙本想在途中刺杀朱瞻基,万难料到朱瞻基竟然躲在京城,朱高炽一死,他就登基了,可他在路上就成了俘虏。

于谦原本只是朱高熙的审讯,算是给他一个交代,但也正是因为这个过程,朱瞻基才会对于谦另眼相看。

于谦以惊人的勇气和口才,让朱高熙大吃一惊,历史上有这样一句话:“高煦在地上瑟瑟发抖,被千刀万剐”,朱瞻基听了之后,觉得他是个人才。

之后,于谦在顾佐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河南、山西的总督,宣宗将他派到了这两个省份,就是为了考验他的统治才能。

时局要求

当时河南一带水患频繁,黄河经常决口,大片大片的田地被水淹没,百姓不堪饥馑而四散奔逃,山西却是蝗灾肆虐,粮食产量急剧下降,根本养不起当地的子民,加之官府对他们的赋税,使得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明宣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派了几个人去维持治安,于谦只是其中一个,赵伦和周忱也被提拔了起来,这说明明朝的皇帝很有远见。

作为两个省份的总督,于谦必须要经常出差,而且他选择的时机也非常的好,山西的冬天和春天的气温都会下降,很可能会导致食物的短缺。

于是,他去了山西,在夏天的时候,黄河的洪水来了,他就去开封,把这里的一切都安排妥当。

在蝗灾、洪水面前,于谦一马当先,带头带头,常常亲自到麦地抓蝗虫,参加工人们的修筑堤坝,在政策方面,他主动请缨。

同时,他还实行了“平仓”制度,实行“平仓”、“义仓”,在富裕的时候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以防商贾囤积,在粮食短缺的时候,打开粮仓,救济灾民。

于谦在解决了百姓的食粮问题之后,又亲自主持了挖水渠,为百姓们送上了清水,还在城里设立了医局,专门处理灾荒之后的瘟疫,为百姓们免费送药,正是因为他的治政理念,才让这两个省份焕然一新。

加强军事力量

除了政务之外,于谦的军事眼光也让他察觉到了瓦剌的威胁,他数次上书,警告朝廷要重视北方的瓦剌军,并且在各地整顿军队,操练军队,修复城市,这也是他在战争初期做出的一些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大明在守城的时候,没有那么狼狈的原因。

之后又有人推荐他去宣化、大同等军中要地,但最后还是没能如愿,但从他的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出于谦的军事才能。

于谦能在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被提拔为封疆大吏,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这其中也少不了朱瞻基的赏识。

在上级的赏识下,于谦的仕途一帆风顺,没有让皇上失望。在执政时期,他对河南和山西人民进行了妥善的安抚,并且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灾害防御系统。

在他的努力之下,将天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而且于谦在军事上的天赋,也为日后抵御瓦剌的入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没有人能一帆风顺,明英宗复辟,于谦为了权衡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牺牲自己,朱祁镇也是这么做的。

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皇权从来不会容忍有挑战者,于谦的功劳太大,让明君的骄傲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明史》

0 阅读:4

高娃历史谈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