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担任沈阳军区司令,他的副手中,有3人也成了大军区司令

跳跳历史 2025-01-11 11:32:11

从1959年到1973年,陈锡联在沈阳军区一共当了14年的司令,也是就职最久的一位。

而在此期间,他曾先后与三位副司令合作过。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三人后来也纷纷成为了大军区司令,功绩卓著。

这三人分别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功绩与成就?

经验老道的“曾师傅”

第一个人就是曾思玉。

要说起这位将军,他的资历可一点也不比陈锡联少,甚至还比他早参加革命两年。

他的军衔、职位之所以要比陈锡联低,是因为在革命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做的都是侦察、通信工作。

但也并不是说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行,单纯只是因为他的通信能力,要比其他人强太多了。毛主席甚至也因此表扬过他。

他是江西信丰人,十六岁时起便开始参加革命。后来他跟随毛主席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并经历了五次反围攻战斗。

由于他表现非常突出,很快就引起了红一军团二师师长陈光的关注。那时红军即将长征,而二师又被任命为了先头部队,急需大量能征善战的将士。

于是陈光特意向组织申请,将他调到了自己的队伍。

在得知曾思玉是信丰人,并对信丰到南雄一带都很熟悉后,陈光惊喜道:“我们正愁找不到向导呢,你不就是一张活地图吗?”

就这样,曾思玉被任命为了师部通讯主任,开始负责整支部队的行军工作。

为了调查行军路线,他每天要比其他部队多走几十里路程;而为了侦察敌情,他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敌区,探查情报。

有好几次,他的通讯队伍遭到过敌人的围堵。但曾思玉靠着聪慧机敏以及灵活的用兵,每次都能甩掉敌人,从而保证大部队顺利通行。

他不光打仗在行,做事也非常认真,注重细节。

得知毛主席在途中患了疟疾后,他特意给其安排了一支担架队。而队里的成员也是他一个个谈话,精挑细选出来的。

主席得知他为自己花费的心思后,十分感动。

他特意找到其谈话,并鼓励道:“你这位信丰老表很精干啊!你们的通讯工作完成得很好。”

“现在条件艰苦,有许多任务需要靠你们的铁脚板才能完成啊!”

这是曾思玉第一次与主席正面交谈。这一次短暂的交谈便让他心中涌起无限鼓舞。

后来红军强渡乌江时,因为曾思玉从小在江边长大,有扎竹排的经验。于是他便主动请缨,揽下了扎排架桥的任务。

当天夜里,他便领着两个工兵连,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连夜扎了六十多支竹筏。

由于竹筏质量特别好,红军整支队伍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便全部通过了乌江。

毛主席在过江时还用力踩了踩,并感叹说:“曾思玉真了不起啊,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以筏架桥,世界上都没有过。”

1935年,红军在抵达哈达铺前夕,曾思玉率先带人入城侦察敌情。中途,他装扮成敌中校,巧妙地收缴了鲁大昌部的一支运输队。

他不但缴获了大批车马、粮食和军用物资,还找到了一大捆报纸。他知道毛主席喜欢读报,于是第一时间将这些东西送到中央。

主席也由此从报上得知了陕北红军的消息,从而才顺利地与陕北红军会师。

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时期,曾思玉便逐渐转到了前线,开始担任重要指战员的角色。

著名的石家庄解放战役就是他参与并指挥的。

抗美援朝爆发后,曾思玉率领64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并先后取得了反击马良山、高旺山等战役的胜利。

随着战功越来越多,中央也开始对他关注起来。

陈锡联刚来沈阳军区时,曾思玉已经在这里待了两年了,先后担任了参谋长和副司令。

因此,陈锡联在一开始上任时,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都是请曾思玉拿主意的。他总是开玩笑称呼其为“曾师傅”。

而曾思玉也从不仗着自己的经验多就越权指挥。他只负责提建议,最后拍板的还是陈锡联。

陈锡联的体谅,再加上曾思玉的谦虚,让两人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沈阳军区的发展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直到1967年,曾思玉被调任武汉担任军区司令员,两人才分道扬镳。

戎马倥偬的革命路

第二个人就是萧全夫将军。

相较于前一位,这位就真正能算得上是能征善战的军事奇才了。

他善于用兵,让日军闻风丧胆,打得国军无力还击。他在朝鲜战场上打出的赫赫战绩被美军写入军史,后来又在珍宝岛与苏联军勇猛作战。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有着显著功勋的战将,在革命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从事着教育工作。

萧全夫是河南商城人。他与陈锡联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几年后才转到了红军部队作战。

不过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他的军职一直没有陈将军高。

在刚参军时,他被调到了红军总部的手枪队担任排长,负责直接保卫徐向前等重要领导的安全。

众所周知,凡是跟随过徐帅的将领,后来无不成为了国内的赫赫战将。萧将军也不例外,在徐帅的亲自教导下,他的指挥才能有了巨大的提高。

随着他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徐帅也开始关注起这位少年英才。后来他还送了萧全夫一本《孙子兵法》以作鼓励。

为了给部队立下更多军功,他开始刻苦钻研战术,每天废寝忘食地捧着书看。然而,结果并不理想。战况的危急并未随着他的军事知识增多而减少。

他一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直到他读到毛主席的军事著作。

书上有两句话给了他巨大的启发:“读书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才是我们主要的学习方法。”

“不要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

这段话深深刻在了萧全夫的心中,从此贯穿了他整个从军经历。

1938年,萧全夫进入抗大学习。彼时正值国家存亡之际,很多学员都急切想要到前线作战,但萧全夫却认认真真学到了毕业。

当时毛主席亲自给他颁发了毕业证书,并叮嘱道:“虽然你现在已经毕业了,但你仍旧是学生。以后的课堂在战场上,课程就是实践!”

主席的一席话影响了萧全夫的一生。

后来,他便凭借着优秀的指挥能力,为部队赢得了显赫战功。

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中央便开始考虑将他调任教育干部,让他培养出更多出色的抗日战士。

不久后,抗大第二分校成立,萧全夫放弃了建立军功的机会,来到第二分校开启了教育生涯。

在教书时,萧全夫以“思想结合实操”的办法教育自己的学生。他们常常是刚上完课,便要马上去与敌人作战。打完了就地总结经验。

在他的努力下,从第二分校毕业的学生后来也都小有成就。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直到解放战争,萧全夫又再次回到了战斗一线。

之后,他被任命为东野九纵26师师长,率部参加了抢占五岭山的行动。

在战斗中,他带头冲锋,全歼了陈诚的两个美式装备机械化师。有敌人敬畏地称他为“拳夫”。

1952年,他担任46军军长,带兵入朝作战。在两百多个日夜里,他与美国王牌师交战150次,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27次进攻。

他所指挥的三打马踏里战斗,还被载入了美国军史。

1957年,萧全夫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又担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等职。

在此期间,他与司令员陈锡联配合默契。

在两位虎将的强强联手下,我军对在珍宝岛进行挑衅的苏联士兵予以了坚决的反击,有力地保证了我国边境的安危。

1980年,萧全夫被调到了乌鲁木齐军区,成为了司令员。

朝鲜战场上的猛将

第三位就是江拥辉将军了。

相较于其他两位将军,他年纪比较小,参加革命也比较晚。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在整个革命时期都比较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名声。

他真正出名还是在朝鲜战场上。

他是大名鼎鼎的“万岁军”38军副军长,是梁兴初的爱将。

在整个战斗时期他与全体官兵同吃同住,共同进退。当初38军刚出朝时便遭到了一次重大失利,全军上下都遭到了彭老总的批评。

江拥辉并未失去信心,他忙前忙后,为战士们做思想工作,向上级做检讨和战斗总结。

在他的努力下,38军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斗志。

之后,他带领着众人一举攻下德川,彻底为军队正了名。

梁兴初离开后,他又升任为军长,继续带着众人奋斗着。

回国后,他便被派到了沈阳军区,先后担任了副参谋长、参谋长。

1968年,他担任副司令一职,成为了陈锡联的副手。在工作期间,他一直不辞辛苦地坚守在岗位上,严格地服从着上级的命令。

在经过20多年的锻炼后,他也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干部。1983年,他成为了福州军区司令。

这三位将军,虽然有着不同的优势与能力,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为保家卫国奋斗了一生,都是人民的英雄。

0 阅读:0
跳跳历史

跳跳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