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之人把蛇称为“它” ,《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 “它,(蛇)虫也。从 虫而长,象冤(弯)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蛇,它或从 虫。”
这句话讲的是上古时期,人们居住在荒野之中,畏惧蛇虫的威胁,所以每次见面的时候都会互相询问对方:“你没有遇到蛇虫吧?”
第一次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我颇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感,因为我也特怕这种看一眼就让人毛骨悚然的生物。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彭蠡湖的小龙显现神异的事情特别多,人人都能说上几件,其中有一件事最为著名。熙宁年间,朝廷的军队向南出征,有数十艘装着军械的船只,顺着长江向南航行。自从离开真州,就有一条小蛇爬上了船,船上的师傅认出了它,说:‘这是彭蠡湖的小龙啊,大概是来护送我们的军械的吧。’
负责管理的人就用干净的器具盛放着它。蛇仗其中,船乘便风,日棹数百里,未尝有波涛之恐,不日至洞庭……此龙当游舟揖间,与常蛇无辨,但蛇行必蜿蜒,而此乃直行,江人常以此辨之。”
沈括描述的这种“彭蠡小龙”实际上就是蛇,在古人眼中蛇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生物,甚至有蛇“虺(huǐ)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的说法,东汉王充在《论衡》讲瑞篇曾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
汉高祖曾斩白蛇(白帝子)起义,而秦王室便是以白帝少昊的子嗣自称,可见在很早以前古人眼里龙和蛇的界限并没有今天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相信大家都听过“巴蛇吞象”的故事,这里的巴指的就是古代川渝一带和古蜀国齐名的巴国,而这个巴蛇便是古巴人的信仰之一。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这段记载描述的就是李白《蜀道难》中,提到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典故的由来了,在我们川渝地区,古蜀国和古巴国都有关于“蛇”的信仰,巴人更是把蛇和白虎并列为图腾,雕刻在兵器和日常器物上。

福建省的简称“闽”字中间的“虫”正是蛇的象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闽,东南越,蛇种。”这里的“蛇种”并非指蛇的后代,而是反映了古代闽地先民的蛇图腾崇拜。早在商周时期,闽地先民就将蛇视为神圣的动物,甚至将其作为部落的图腾。这种崇拜不仅体现在地名中,还深深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搜神记》记载:“庸岭下北有巨蛇,长八丈余,围一丈,里俗惧以为神,立庙祀之。”
从晋代开始,福建一带就建立了很多蛇王庙、蛇王宫,用来祭祀蛇神,即便是现代,福建仍然保留着这种祭祀蛇神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