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带诸葛亮去伐吴,蜀汉还会输吗?陆逊一句话给出答案

蜀山史道 2024-09-23 20:43:2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彻底改变了三国局势。有人说,如果刘备当初带上诸葛亮一起伐吴,战局会不会不同?毕竟,诸葛亮的智慧曾让蜀汉屡次转危为安。

但历史没有“如果”,三国的走向早已在每个选择中注定。东吴名将陆逊的崛起,让这场战役变得扑朔迷离,而他一句话道出了蜀汉的最终命运。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的能扭转乾坤吗?还是说,蜀汉的衰败早已注定不可避免?

荆州之争:三国格局的转折点

荆州,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其归属牵动着整个天下的局势。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四郡,孙权占据了两郡,看似平分秋色,实则暗藏玄机。

刘备虽然占据了更多的地盘,但孙权手中的南郡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块土地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更是连接江南与中原的咽喉要道,谁掌控了南郡,谁就掌握了未来争霸的主动权。

刘备心知肚明,没有南郡,就难以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于是,他打起了借兵的主意。借口与孙权联姻,刘备向东吴借来了南郡,承诺待他夺取益州后归还。这一借,就是多年。

孙权起初并未多想,毕竟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对东吴来说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刘备占据益州后迟迟不归还南郡,孙权的耐心逐渐耗尽。

他多次派使者讨要,却每次都被刘备以各种理由搪塞。刘备的态度,让孙权感到被愚弄和背叛,这种感觉日积月累,终将爆发成不可收拾的怒火。

这场荆州之争,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下了日后两国交恶的祸根。刘备的失信,不仅让孙权失望,更让东吴上下对蜀汉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这场争端,最终成为了改变三国格局的转折点。它不仅影响了两国的军事部署,更深刻地改变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平衡,为日后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了种子。

兄弟反目:关羽之死与刘备的愤怒

219年,关羽北伐曹魏,本是一场大好机会。然而,命运弄人,就在关羽志得意满之际,东吴趁虚而入,吕蒙突袭江陵,一举夺回了南郡。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关羽在这场突袭中不幸被俘,最终惨遭杀害。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战局,更彻底打破了蜀汉与东吴之间脆弱的平衡,成为两国由盟友转为敌人的导火索。

消息传到刘备耳中,犹如晴天霹雳。关羽不仅是他的得力大将,更是相交三十余载的结义兄弟。两人患难与共,一路披荆斩棘,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无人可及。

如今,这位肝胆相照的兄弟竟然惨死他乡,刘备悲痛欲绝,怒不可遏。这种痛失手足的感觉,让刘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悲愤之中,他的理智被强烈的情感所淹没。

刘备的愤怒不仅源于对兄弟的痛失,更因为这一事件彻底撕破了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联盟,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刘备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誓要为关羽报仇,为荆州讨回公道。这种强烈的复仇欲望,让刘备忽视了当前的战略形势,陷入了感情用事的危险境地。

刘备的决定却引发了朝中大臣的争议。赵云、诸葛亮等人极力劝阻,认为此时对东吴用兵实属不智。他们担心一旦开战,蜀汉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可刘备已经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不顾众人劝阻,坚持要讨伐东吴。这种固执己见的态度,不仅显示出刘备作为一个领袖的缺陷,也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孤军深入:刘备的致命决策

221年,刘备率领四万精兵,浩浩荡荡开赴东吴疆土。这支军队虽然精锐,但与东吴的五万大军相比,在数量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更糟的是,刘备此行几乎没有带任何重要将领。这种孤军深入的战略,在军事上无异于自断臂膀,显示出刘备在此次行动中的草率和冲动。

张飞在出征前夕被部下杀害,黄忠已经去世,赵云因反对出兵而被贬,马超镇守边疆抽不开身,就连一直被刘备看好的魏延也因要防守汉中而未能随军。

刘备身边只有傅彤、张南这样的无名小将,这些人在蜀汉军中甚至算不上二流将领。这种将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蜀军的指挥能力和战斗力,为日后的惨败埋下了隐患。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军事上无异于自断臂膀。没有得力大将辅佐,又深入敌境,这支军队注定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更让人不解的是,刘备竟然将大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这个决定为日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这种不合理的军事部署,暴露出刘备在大规模战争指挥上的缺乏经验和判断失误。

与此同时,孙权派出了年轻有为的陆逊率军迎敌。陆逊虽然年轻,但头脑冷静,深谙用兵之道。他深知刘备此次出兵是为报仇雪恨,必定急于求成。

因此,陆逊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不与刘备正面交锋,而是不断消耗蜀军的士气和补给。这种高明的战术,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和天气因素,最大限度地削弱了蜀军的战斗力。

火烧连营:蜀汉的滑铁卢

夏日炎炎,蜀军在茂密的树林中苦苦煎熬。从二月一直打到六月,迟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士气逐渐低落。

陆逊抓住时机,利用地形优势,对蜀军发动了猛烈的火攻。这场火攻不仅摧毁了蜀军的物资和营寨,更彻底瓦解了士兵们的斗志,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击。

大火瞬间吞噬了蜀军的营地,士兵们陷入一片混乱。刘备的军队损失惨重,溃不成军。这场战役,成为了蜀汉军事史上的滑铁卢,不仅折损了大量精锐部队,更重创了刘备的威望。

火光冲天的战场上,不仅烧毁了蜀军的军营,也烧毁了刘备统一天下的梦想。这场惨败,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战败的刘备狼狈逃窜,最终逃到了白帝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枭雄,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让蜀汉元气大伤,更成为了刘备生命中的最后一战。

不久之后,刘备便在白帝城病逝,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和悔恨。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刘备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三国的格局,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假设历史:诸葛亮缺席之谜

事后,很多人不禁猜想,如果诸葛亮参与了这场战役,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陆逊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这条计,但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这句话似乎暗示,若诸葛亮在场,蜀汉或许不会败得如此惨烈。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或许能够洞察陆逊的计谋,避免蜀军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的缺席,或许正反映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复杂的关系。尽管后世文学作品常将两人描绘成君臣知己,但实际上,刘备并非总是听从诸葛亮的建议。

在出兵讨伐东吴一事上,诸葛亮曾极力劝阻,但刘备并未采纳。这并非刘备第一次拒绝诸葛亮的意见。早在荆州之战时,诸葛亮就建议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却遭到了拒绝。

相比之下,法正建议夺取汉中时,刘备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种选择性听取建议的做法,反映出刘备作为一个领袖的独立性,同时也暴露了他判断力的局限性。

这些事例表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非如后世传说的那般亲密无间。刘备作为一代枭雄,有着自己的主见和判断。他重用诸葛亮,但并不盲从。

这种复杂的君臣关系,或许正是导致诸葛亮未能参与夷陵之战的原因之一。这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生态,君主与谋士之间的关系往往充满了微妙的平衡和博弈。

《——【·结语·】——》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不仅改变了蜀汉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三国格局。

这场战役暴露了刘备在军事决策上的致命缺陷,也凸显了东吴将领陆逊的军事才能。

刘备的急于求成,蜀汉将领的缺席,以及诸葛亮的未能参战,都是导致这场惨败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三国志》

0 阅读:2

蜀山史道

简介: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