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走进玉猪握

欣赏传播传统文化 2023-09-08 14:58:10
中华民族是爱玉的民族,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就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嘉峪关市西晋墓中的炭精猪形握

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玉,作为礼器致敬神灵祖先;玉,作为配饰彰显人的身份;玉,作为摆件装点人们生活……在汉代,玉更以葬玉的形式存在,以玉来防护遗体腐朽。葬玉中有我们熟知的金缕玉衣,有雕刻成蝉形的玉唅,还有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两只萌萌的猪形玉握。不管是出土于正宁县的东汉时期汉八刀的猪形玉握,还是出土于嘉峪关市的炭精猪形握,通过这两只猪形握,让我们去追想古人对生死的感悟,一起了解人类对猪这种家畜的情怀

手握玉猪而逝,此生没有白来

关于葬玉,了解的人也许不多,但对金缕玉衣,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吧,金缕玉衣是最高规格最奢华的葬玉了。首先要讲的是,古人在殡葬的时候为什么要用玉呢?玉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的文化意蕴,自古以来,玉石被认为是天地精气之结晶,一直为中国人所爱重,活时佩戴,死后殓葬。特别是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人们对玉的喜爱近乎狂热。在古人的观念中,玉石寒凉,能保持遗体不朽,所以,帝王们会用金线连缀玉片所制的玉衣来殓葬尸身。当然,这种高规格的玉衣非一般官吏平民可以享用,用了就是僭(jiàn)越。除了金缕玉衣,玉面、玉唅、玉瞑目、玉握等统统被称为葬玉,而这些葬玉有经济条件的普通人死后都是可以享用的。

出土于正宁县汉墓的猪形玉握

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玉握就是逝者殡葬时握在两手中的玉器。自然,葬玉放在什么位置,雕成什么样儿那是有讲究的,不能乱雕,也不能乱放。譬如,含入亡者之口的玉唅通常雕成蝉形,是希望亡者可以如蝉一样“蝉蜕”复生,灵魂延续;而握在亡者手中的玉则多以猪形出现,猪形的玉握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追根溯源,在中国人的殡葬文化中,就一直有“握”的存在。新石器时代,亡者一般手握一对兽牙;商周时期,亡者的手中则换成了贝壳。随着时代的演变,到了汉代,随着葬玉的盛行,握在亡者手中的就演变成雕成猪形的玉握了。

西汉 石猪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外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兽牙(以象牙为最贵)、贝壳都是财富的象征,而握以猪的形象出现显然也有这方面的涵义,猪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也是财富福气的象征,手握玉猪而逝,寄托着人活一世不空手而去的愿望。

从汉八刀的玉到萌萌哒的炭精

甘肃博物馆收藏着两只猪形握,它们分别是出土于正宁县汉墓的猪形玉握及出土于嘉峪关市西晋墓中的炭精猪形握。从雕刻风格及所用材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演进,猪形握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汉代玉猪

出土于正宁县汉墓的猪形玉握器身为圆棒形,平底,前后两端齐头,器身前部稍低于后部。玉猪眼睛自头顶分向两侧,呈树叶形,器背呈圆棒状,向两侧雕出肩胛和两对腿蹄,四腿均向前伸,作竖卧状,后背末端条形尾上有凹槽,平底上有表示前后腿的刻槽。这只玉握一看就是典型的“汉八刀”雕刻技法,雕琢玉石时用刀干净利落,毫无辅刀的痕迹,刻线似为一面坡形,整体形象大气拙朴,虽简练却神韵俱在。别看这所谓的“汉八刀”的治玉刀工简单,后世的玉雕工匠想模仿都模仿不来呢!即便是模仿了“八刀”的形,也模仿不了“八刀”的韵,这种韵大气拙朴、热情奔放,饱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如这猪形玉握,形象远没有那对晋代的炭精猪握雕得逼真,但其形不似却神似,这种神似比之形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震撼!

汉 猪形玉握

现藏故宫博物院

炭精又称煤玉,严格意义上讲,炭精算不得玉。炭精虽不及玉般坚硬,却也坚硬如石,细腻似玉,较之玉石,炭精价格相对低廉,是一种上好的雕刻材料。这种材质的随葬器物在甘肃魏晋墓葬中多有出土。这两只嘉峪关市出土的猪形握算得炭精明器中的精品。黑亮的猪玉握比那汉八刀的玉握猪可要逼真得多了,这是两只卧着的猪,长圆形的身体,线刻的口唇、眉目、耳朵、四肢,惟妙惟肖,一看就是两头憨态可掬萌萌哒的猪。

新石器时代晚期 猪形陶鬶(guī)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汉八刀的猪形玉握到炭精猪形握,可以看出自秦汉到魏晋葬玉礼制的衰落,到魏晋南北朝之后,玉握已不再作为主流的葬俗而传承,这对西晋炭精猪形握,算是汉代猪形玉握的延续与发展吧。

1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