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后,华国锋给耿飚写了一份手令,耿飚:手枪不必带了

历史伟人录 2024-01-18 11:46:52
前言

1976年,耿飚家中的红机子电话铃响了,电话的另一端是华国锋,他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中南海怀仁堂,随后就接到了华国锋的一份秘密手令。

坚决服从命令,不过我对外交一窍不通

1949年,耿飚离开了家乡的亲友们来到了北京,随后就接受了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开门见山,组织上决定将耿飚从部队调来,让他参加正在筹备中的出席联合国大会并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这个代表团拟定由张闻天担任团长,耿飚为军事代表。

当然,周总理也不完全是在通知,还是需要考虑到耿飚的想法的:“对于这次工作调动,有什么意见?”

耿飚回答:“坚决服从命令。不过,我对外交一窍不通。”

“可以边干边学嘛!”周总理笑着说:“再说,抗战时你不是曾经带领美军观察组从延安到晋察冀军区吗......实际上你已经接触过外事工作了。”

对于周总理的记忆力,耿飚是非常敬佩的,这么多年以前的这些小事,他竟然记得如此清楚。

事已至此,耿飚便没有再推辞,就像周总理所说的他可以边干边学。

当时,中央为了创建和开展外交工作,除了将张闻天、王稼祥等人调到外交部们之外,还从各野战军选调了一些兵团级的同志,任命为第一批驻外大使。

次年9月,耿飚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任驻瑞典大使,之后,他又相继担任了驻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缅甸大使和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

当然,即便是在担任外交工作,耿飚仍旧担心我军的情况,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想方设法的收集和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情况,同时将这些资料配合外加工作,向国际友人们介绍朝鲜战场的真实情况。

在1970年之前,耿飚长期驻外工作,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心里难免有一些孤独,1971年,他因为摔伤归国治疗,经周总理提名,耿飚被任命为中联部部长。在任期间,耿飚耿直刚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四人帮”,对于耿飚来说,这反倒成为了好事,间接帮助他和那些人划清了界限。

因此,在1976年的关键时刻,叶剑英果断的向华国锋推荐了毛主席口中的“耿猛子”(因为他打仗敢于往前冲),让他去执行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这时候,大家最关注的莫过于毛主席临终前有没有留下什么话。10月2日晚上,华国锋将耿飚他们叫过去商量事情。华国锋告诉他们:“毛主席没有什么‘临终嘱咐’,不应该这么说......”

临走之前,华国锋告诉耿飚:“近日有事要找你,你在家里等着。”

耿飚:手枪不必带了

6日晚上八点钟,耿飚家中的红机子电话铃响了,电话的另一端是华国锋,他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中南海怀仁堂。

走进怀仁堂后,耿飚看到华国锋和叶剑英正在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等人交谈。

看到耿飚之后,华国锋立刻和他交代任务:让他们立刻前往那个中央广播事业局,迅速控制住电台和电视台,中间可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叶剑英嘱咐耿飚:“要防止发生混乱,防止泄密,注意安全。”

华国锋更是询问他需不需要带支手枪。耿飚回答:“手枪不必带了,但是需要有你的手令。”

华国锋答了声:“好”,旋即提笔在白纸上面给当时的广播事业局局长邓岗写了一道手令:

邓岗同志:

为了加强对广播、电视的领导,中央决定,派耿飚、邱巍高同志去。请你们接受他俩的领导,有事直接向他们请示。

华国锋

十月六日

接受任务之后,耿飚用最快的速度驱车前往中央广播事业局,之后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谣言,竟然说他带了多少军队去占领电台。

抵达广播大楼时已经将近晚上10点钟,耿飚的大脑却异常的清醒,他思考了许久,光是靠他和邱巍高、王甫三个人,工作还是比较难运转的,于是,他干脆打电话到中联部,请来了张香山和冯铉两位副部长以及其他的一些同志。

晚上,他们也不讲究,困了直接在邓岗的办公室里面支了几只行军床,为了随时应付突发情况,头三天睡觉不脱衣、不脱鞋,就连吃饭和喝水这些都是在办公室里面进行的。说是睡,其实也不过是躺一躺,放松一下,而大脑还在不断地工作,思考着自己工作上还有没有什么漏洞,若是突然发生一些情况,又应该怎么解决。

14日,当党中央公布粉碎了别有用心的小团体的消息后,耿飚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这才离开了广播事业局。

志远是考上的

耿飚先后主管过很多部门,尤其是在担任副总理和军委秘书长的时候,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不少人都去找他办事,但是,不管是谁,他都一律拒绝,秉公办理,一切遵照规矩办事,这一条对他的儿子也适用。

1965年,耿飚的儿子耿志远成功考入清华工程物理系,作为父亲的耿飚与有荣焉,逢人便说:“志远是考上的。”

耿飚担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外事委员会主任的时候,委员会急需人才,耿志远想着自己清华毕业,完全符合条件,于是,他自信的同父亲提出想要调到外委会工作的想法。结果,回答他的是冰冷的“不行”两字。

让耿志远没办法接受的是,他的两名清华同学都非常顺利地调过去了,怎么轮到自己反而不行了呢?对此,耿飚也没有隐瞒,而是同他摊开了讲:“你的同学,经面试有真才实学、工作能力强,所以我们才同意调进。至于你,不同意调动的原因并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父子俩在一个单位不适合,影响不好。”后来,耿志远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去了一家集团公司工作。

在耿志远看来,他的父亲并没有给他们留下物质财富,更别说父亲手中的权力了,但是,父亲言传身教,他身上的好名声,让那个耿志远受益良多,虽然父亲走了,但耿志远心里明白,父亲一直在看着自己,他不能给父亲抹黑,因为他是耿飚的儿子。

对老功臣,应当给他们很好地照顾

受到父亲的影响,耿志远和身边的人比起来,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并一直都在思考着如何能为国家尽点力气。之后,他看到了一些对国家有贡献,有功劳,但是生活困难的人,自此,他们筹集基金会做起了功臣关爱项目:慰问老红军、老八路、抗联及兵团的战士。

在“七一勋章”的获得者中有一个叫做孙景坤的老英雄,他是上甘岭战役当中的一等功臣,然而,一直以来他都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农村,等耿志远他们找到他时,发现对方的生活非常困难,住在养老院里支付不起费用,即便需要做心脏支架手术,却苦于没钱,交不起手术费。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看到自己资助的老兵坐着车子走过天安门,耿志远只觉得非常的欣慰,在他看来,将所有募集起来的资金用到他们的身上,一年拨给他们8000元,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是这个国家对他们的致敬。

一直以来,耿志远都希望凭借民间机构力量,去填补一些国家没能照顾到的老功臣,不能让他们寒心。

2000年,耿飚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1岁,在选择墓志铭时,他的夫人给他选了“耿飚将军”,虽然他没有授衔,但这两字足以概括他顽强奋斗的一生。

4 阅读:2813

历史伟人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