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凡补药煎出700毫升,日服三次夜间一次,在两餐间递减服之

灵蜥视频 2025-02-18 14:31:16
第211411号国家执业药师:

☆补药服用方法很重要,若不清楚可能长时间无效果。很多事需深度求索,大众认知或有偏差。孙思邈对补药服用有相关见解,包括煎煮和服用方式,且药食不能相违背。

如果不清楚补药的服用方法,可能喝一周没啥效果,喝一个月也不见效,喝半年都白搭。我自己就曾深受其害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很多事情都得深入探寻,大众的认知常常存在偏差,实实在在的功能与价值才是关键所在。很多问题得自己去摸索,就算别人告诉过你,也得靠自己去证实才行。

孙思邈认为,服用具有补益性质的汤剂,它的服用方法和其他方剂有所不同。需要多放些水,多煎出些药汁。孙思邈主张补药要煎出三升半,唐代的三升半约相当于今天的700毫升药汁。另外,煎煮补药的时间更长,放水时就得放更多的水进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补药的煎煮方式,我们得好好遵循。

服用次数也和其他汤剂不一样,要在三餐中间的间隔来服用,白天服用三次、晚上一次。补药和三餐是紧密结合的,正所谓“药食同源”,药食不分家嘛。我们吃的食物可不能和服用的中药相互冲突。

《千金方》中的药食同源,说的药是药、食是食,它们的本源都是维持生命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盲目地服用补药,却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一通,最后不仅没有达到补身体的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了伤害。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关于补药的知识更是博大精深。但中医不是文化,文化不能治病,我们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或者道听途说就去服用补药。

大众认为如果不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补药,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但体质是某些人附加上去的分类,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等九种体质可能并存,如果能并存就没有分类的必要。体质学说是现代中医的创新学说,千金派的原则是:孙思邈说过的话我们不删减、孙思邈没说过的话我们不需添加。

就拿人参来说,它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补药,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如果是体质偏热的人服用了过多的人参,就可能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千金派则认为:老百姓绝大多数用的园参,即不名贵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热。《千金方》继承的是《神农本经》一脉,《本经》中说:“味甘微寒。”明、清一些黑心中医,为了神话人参的功效,拿暗地里用附子炮制人参,使人参变成大热的药性。

大众认为红枣,它不仅味道甜美,还具有补血养颜的功效;《千金方》的传承中,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大众认为山药能够健脾益胃;千金派则认为:薯蓣(山药)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再说说补药的煎煮过程,这其中也有很多讲究。多放水、长时间煎煮,都是为了让药汁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出来。就像泡茶一样,如果水放少了,茶叶的味道就出不来。而补药的服用时间也很关键,在三餐中间服用,能够更好地让身体吸收药汁的营养,同时也不会影响正常的饮食。

大众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并没有明确给出 “亚健康” 的定义,但通常引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及相关研究来理解亚健康状态。

在我国,2017 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对亚健康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于补药的知识,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懒惰,就错过了补身体的好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千金方》中的中医文化,千金派与所有中医流派不同的是,孙思邈说过的我们不删减、孙思邈没说过的我们不增加。无论是找人治病、还是给人治病,发心最重要,要发慈悲心,对自己慈悲,对别人慈悲。

精选评论区

136****7890:原来补药服用有这么多学问,涨知识了。

152****2345:看了这篇文章,真是受益匪浅啊。以前我也盲目地吃过补药,但是都没有效果,现在才知道原来是方法不对。中医文化真的是太厉害了,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真的应该多学习一些中医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而且,药食同源这个概念也让我深受启发,原来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也能起到补身体的作用。以后我一定要更加注重饮食和补药的搭配,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