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认为买车不能买高配?原因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购车时选择的都是中配,选择高配、顶配的很少。既然绝大多数消费者购车都不选高配、顶配,那么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买车不能买高配、顶配的观念。买车不买高配往往不是主观认知所导致的结果,而是客观层面的限制。
本质上还是鸡头、凤尾的博弈问题。如果您有26万元,是选择顶配的大众CC还是改版的奥迪A4L呢?这就是很有意思了,相信很多车友曾经购车时都有这种经历,内心也都挣扎过。如果选择顶配CC,那么心里会想都花这么多钱了为啥不买A4L呢?反之如果选择A4L又会嫌弃丐版配置寒酸。
而如果选择中配的A4L,却发现预算又远远不够,所以影响咱们选择心仪爱车的原罪还是银子,这就是客观制约。所以在有限的预算内选择到自己最可心的车子是不可能的,只能去做取舍。选择最常用、自己最喜欢的配置,而放弃花里胡哨。其次给自己一个说服内心的理由,比如虽然我的选择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有“性价比”的。OK,那么理性来看性价比到底是什么?
性价比是如何成为最优解的?“性价比”这个词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在这个世界越好的东西越不具备性价比,比如价格昂贵的黑松露与鸡腿相比较,谁更有性价比呢?比如菲拉格慕瓢鞋与达芙妮的瓢鞋相比较,谁更有性价比?再或者奔驰C与凯美瑞谁更有性价比?写到这各位应该能理解性价比从来都不代表好,在各个领域中好的东西都不具备性价比。
而“性价比”则更像是一种权衡,平衡方方面面的条件后所做出的所谓最优解。所以性价比就逐渐演变成大多数消费者心中最后的决定理论,当购买商品面对高配费钱、低配寒酸的问题而犹豫不决时,最终必然要依靠性价比来做出最终的结论。如会暗示自己高配虽然很多配置用不到,费钱没必要。低配很多实用配置都没有不能买。OK,至此消费者已经做出购买中配的决定,这就是实际交易中,中配车型销量最高的原因。
汽车领域的鸡头、凤尾双双落败还是那个问题26万的顶配CC与丐版A4L,该选择哪个?选择A4L配置太差,选择顶配CC心有不甘,明明都够买A4L了。所以鸡头、凤尾都很难被选择,而成为主流车型的恰恰就是中配车型。比如花22万选择一辆中配的CC拥有大部分实用配置,价格又离丐版的A4L很远,无论在使用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都可以做到从容。同理如果有35万元,是买顶配的2023款320 Li,还是买2022款丐版525Li?
所以买车面对鸡头、凤尾问题时是特别尴尬的,这个尴尬问题恰恰又根本无解。鸡头派的认知是车是用来开的,高配能带来更好的驾驶品质、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科技,而追求级别与品牌是面子在作祟。而凤尾派的认知是在商务层面更高的级别、品牌度可以带来很多实际意义,虽然我们经常会讽刺“死要面子”,但不能否认排面在很多时候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购车选择凤尾似乎也是一种很理性的选择。
况且从理财层面去看,凤尾车要比鸡头车贬值得慢。原因很简单因为花里胡哨的配置会带来最快的贬值速度,做过二手车或二手房的朋友应该都清楚这个。同款车的高配车型在卖二手车时不会比低配车型贵多少,价格差异远低于新车时的差异。同理二手房不会因为豪华的装修而比二手毛坯房贵多少,所以新车同样价的328与525在使用几年后,二手车价会差异很大。
同理新车26万的丐版A4L与顶配CC,在使用几年后丐版A4L会更值钱。所以鸡头、凤尾真要分出个高低,从理性角度来看最终还是凤尾车会赢。前文已经提到了中配车型是市场中绝对的主流,而至此鸡头、凤尾的博弈又以分出高低。那么中配车型可买、凤尾车型也有买的实际道理,那么不能买的车型只剩下鸡头了。所以得出了结论:高配、顶配车型不值得买。
当然这仅仅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判断与选择而并非绝对,现实中其实会有一些车友选择顶配车型。那是人家的选择,外人没资格去评价或质疑,这就是“有钱也难买人家乐意”的道理。但总的来说大多数消费者或者说是主流消费群体大都是理性的,当然造成他们理性而不任性的原因大都是受制于客观。预算有限自然没有任性消费的资格,想面面具到是不现实的,所以最终必然臣服于心中的性价比,放弃高配、顶配车型=放弃花里胡哨的配置(花里胡哨的配置值不值得各位喜爱是另外的故事),选择中配获得所有实用的配置。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绝对算不得完美,但胜在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