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进账 10 亿元!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近 70 万元流入账户 ——2024 年,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用 3529 亿元净利润,再次刷新了能源巨头的赚钱纪录。当你加满一箱油、打开暖气时,这些数字背后的真相值得一读。"

图源:互联网
利润背后的 "三驾马车"中国石油:稳坐头把交椅
图源:互联网
2024 年,中石油以 1646.8 亿元净利润登顶,同比增长 2%。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上游勘探开发:国内原油产量增长 4.2%,天然气产量增长 6.1%,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贡献显著。同时,炼化板块通过 "减油增化" 战略,高端聚烯烃等新材料占比提升至 35%。
中国海油:增速领跑行业
图源:互联网
中海油净利润 1379.36 亿元,同比增长 11.4%,成为三桶油中唯一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的企业。其秘诀在于:桶油主要成本降至 28.52 美元 / 桶,油气销量增长 9%,海外权益产量占比提升至 45%。此外,LNG 接收站扩建和深海钻井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海上能源领域的优势。
中国石化:下游承压明显
图源:互联网
中石化净利润 503.13 亿元,同比下滑 16.8%,主因成品油需求疲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35%,柴油消费受 LNG 重卡替代影响下降 12%。尽管上游勘探开发利润增长 25.4%,但炼油板块经营收益暴跌 67.4%,凸显其对传统炼化业务的依赖。
利润增长的 "四大引擎"国际油价的 "双刃剑"2024 年布伦特原油年均价 79.86 美元 / 桶,虽同比下跌 4.87%,但地缘冲突(如巴以局势、俄乌战争)推动油价阶段性冲高至 86 美元 / 桶。三桶油通过套保工具锁定部分收益,同时利用油价波动优化采购节奏。国内增储上产的 "攻坚战"新增石油探明储量 15 亿吨,天然气 1.6 万亿立方米,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贡献主力。深地塔科 1 井突破万米钻探,标志着我国超深层油气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前列。页岩油年产量突破 500 万吨,大庆、吉林油田成为页岩油开发主战场。成本控制的 "硬核实力"中海油桶油成本较 2020 年下降 22%,通过数字化转型(如智能工厂、数字孪生技术)降低运营成本。中石油推行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单井钻井周期缩短 15%,材料损耗率下降 8%。政策红利的 "保驾护航"2024 年修订的《能源法》明确支持油气勘探开发,国家能源局 "七年行动计划" 推动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规模化开发。此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三桶油通过 CCUS(碳捕集)项目抵消部分减排压力。行业变局下的 "三重挑战"
图源:互联网
新能源替代加速2024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1500 万辆,成品油消费同比下降 1.7%。三桶油虽加速布局光伏、氢能(如中石化京沪氢能走廊),但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不足 5%。国际竞争加剧美国页岩油产量回升至 1300 万桶 / 日,OPEC + 计划 2025 年每月增产 20 万桶,全球原油供应过剩预期升温。三桶油海外权益产量占比仅 30%,低于国际巨头 50% 的平均水平。低碳转型压力2024 年三桶油碳排放强度下降 10%,但仍需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中石油计划 2025 年风光装机容量突破 10GW,中海油推进海上风电与 CCUS 融合,但转型成本年均超 200 亿元。未来展望:在 "变" 与 "稳" 中寻找平衡短期:聚焦上游与高端化三桶油计划 2025 年上游资本开支超 3000 亿元,重点开发页岩油、深海油气。中石化镇海炼化 120 万吨 / 年乙烯项目投产,高端聚烯烃产能提升至 200 万吨 / 年。中期: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中石油大庆油田建设 "零碳园区",光伏 + 储能 + 氢能模式年减排 50 万吨。中海油南海深水气田群扩建,2025 年天然气产量占比提升至 40%。长期:拥抱 "油气 + 新能源"三桶油联合成立氢能产业联盟,目标 2030 年绿氢产能突破 100 万吨。数字化转型投入年均增长 20%,昆仑大模型等 AI 工具提升勘探效率 30%。结束语三桶油的 3500 亿元利润,既是对其保障能源安全的肯定,也是对未来转型的考验。在新能源浪潮下,传统能源企业的 "暴利" 终将成为历史,但它们在技术创新、绿色转型中的探索,或将为全球能源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
激情互动"你认为三桶油的高利润能持续吗?是依赖油价红利,还是转型突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