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的题外话

鹰瞳的世界 2024-10-30 07:58:33

一位诗文爱好者让笔者写几句读“唐诗”的心得,涂鸦之前先聊几句其他话题。在文学史上,明朝不以诗歌见长,但也并非没有佳作。

早在1957年1月,毛泽东同袁水拍、臧克家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 毛泽东爱其诗,自然重其人。

臧克家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因一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遍查林逋和高士奇的诗集而不得,让田家英帮他找,田很快查出是高启《梅花九首》中的一首。

《咏梅九首》全诗: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毛主席手抄一遍,并在诗前写上“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在“伟大”下面,毛主席又画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高启画像▲

高启,元末明初江苏人,早年失去双亲,二十不到,诗名已满苏州城。

清代学者赵翼的《瓯北诗话》中也得“明开国诗人第一”的赞誉。获此殊荣的诗人,就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

高启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为明初四杰。高启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但其本人结局却十分惨烈,受腰斩而亡,享年三十八岁。

高启在文学方面可以说是一位天才,学什么是什么,用纪晓岚的话说就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瓯北诗话》▲

他“兼采众家之长”,取其精髓,自成一体。

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能独树一帜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继续向前发展。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诗歌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明初诗人之冠”的诗人,却被朱元璋忌恨,最终被残忍地施行腰斩酷刑,而且截成八段。这在中国历代被屠杀的诗人中,可以称得上是最惨无人道的一幕。

朱元璋画像▲

关于高启之死,后世有不少私修史称,高启在南京居住、任职的两年间,曾有一首诗激怒过朱元璋,因为他“狡猾且放肆地”影射了朱元璋本人。

但笔者不认为这样,我觉得朱元璋用不着耐心等待时机,而实际情形可能是,朱在高启身上看到未来反对者的一个潜在谋士。因此,即便在一个月后,朱元璋罕见地公开承认了自己斩杀翰林侍读学士魏观(魏观案牵扯出高启)的错误,并由国家出资为魏观举行了体面的葬礼,但朱元璋没有为高启平反。相反,高启死后不久,那一代英才中的许多人都像高启一样被处死,明代诗歌的精华也随着一代人的离世而消逝。

魏观画像▲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读唐诗,多以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为本。

《三百首》自然是了不起的入门选集:它为爱诗者展示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山水诗,而描述羁旅、思乡、怀古、亲情和个人情感的也佳作琳琅,成为孩童们琅琅上口的范本。不过《三百首》是“盛唐、中唐”诗的表彰者,却忽略了有近百年历史的“初唐”(六一八年至七一二年)诗。《三百首》选了出生于七世纪的诗人王勃、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陈子昂,以及初盛之间的张九龄和贺知章,然而作品只共十三首,占全书篇数不过百分之四!“四杰”也缺了杨炯和卢照邻。

《唐诗三百首》▲

《三百首》没有收进出生于六世纪末叶的作者如魏征、虞世南、杨师道等。

笔者认为没有收录魏征、虞世南、杨师道可理解,但缺了被重臣杨素称为“神仙童子”诗人王绩可惜。王绩曾仕隋朝,在唐贞观年间辞官还乡。他的《野望》是一首五律,风格清新朴素:“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起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这首山野牧歌写得早了一百年,但并不逊色。王绩另一首《秋夜喜遇王处士》中“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句也颇有意境。

王绩画像▲

论及初唐诗歌,不少人认为受六朝宫体诗影响,不脱绮丽华靡,缺乏朴素、写实之作,但绮丽之作也有较出色可读的,甚至有极高艺术成就,后世亦未能轻易超越。

“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正是运用绮辞丽句和富有音乐感的歌行体写下《长安古意》。诗题“古意”,其实描述了当年长安城大街小巷的热闹。诗中穿插各色人物诸如豪强、侠客、娼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羨仙”,对城中奢华糜烂的景象以赋体手法展现出来,有点像现代诗人闻一多所谓“摇镜”式的电影感。

卢照邻画像▲

初唐诗人对于外在世界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写下不少咏物诗,以丰富的感性把握眼中的情景,让外在世界显出一片特异的美感。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的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歌中的杰作,欣赏或讨论这首诗的角度也多方多面。它以“春、江、花、月、夜”为咏物重点,又特别突出月色的形态:“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成了艺术主体,布置了一个奇幻的夜景,一场印象派色与光交错的视觉盛宴。诗人不以写景为满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观察自然现象之永恒,进而感慨人生之倥偬:“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说进入了哲学层次。

张若虚画像▲

初唐诗人留连四时光景、山川形胜,表露着欣喜之情,对于时代的变迁、历史长流中凡人的须臾存在,更透露着一点省悟、几分哀愁。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或王勃《滕王阁诗》可见一斑。“閒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的才华不但反映在具体事物的描摹上,也见于他为抽象的事物赋予了感情和个性。《咏风》是历来传诵的佳作:“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陈子昂画像▲

虚无的风,不仅被描画得可见可感,更有其天然性格,引导诗人领悟自然和自我。

“凉景”,另一版本作“凉风”,前者意味较深远,景为风生,以见风来景况。这风能驱使烟雾流动,像人一样寻找涧边人家,若隐若现显出屋楣门簷,来去无迹。“寻涧户”略去主词,这主词既是人也是风,充分表现了王勃诗歌语言的张力,宋代学者计有功在《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并不过誉,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份深情至诚之外另一种独特经验。《三百首》选了骆宾王的《咏蝉》,不该漏掉《咏风》。

王勃画像▲

初唐诗人的艺术胸怀是开放型的,形式上有新尝试。

如七言歌行体之活用,如律、绝之定型成熟。七言歌行体除《长安古意》和《春江花月夜》外,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是一首婉转流丽、情味深厚之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言简意赅,提醒世人红颜易老、岁月逼人。

初唐绝句中,“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渡湘江》很有特色,它是用两对对偶句组成:“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及后杜审言被贬官南方峰州,与湘水逆向而行,鸟语花香无心欣赏,却勾起昔日游乐,心境黯然可知。然而诗人只作反衬,把悲愁轻轻屈摺于景物中,以“客观对应物”来呈现心境。此诗的“截句”表现法颇像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也许盛唐大诗人杜甫也是从他的祖父学来这技巧。

杜审言画像▲

还有好几位初唐诗人,像王梵志、寒山等,都有鲜明个性,并不与时俗贴近,兹且不赘。

读初唐诗,最好能以直观角度,就诗看诗,而不必视之为盛唐诗的“初阶”,也不必处处从技巧角度论高下。反之,如能加深对初唐诗的认识,也许更能欣赏盛唐乃至中晚唐各家诗的独特成就。毕竟,诗人的视野、情感、技巧,既有独特性也有继承传统的一面,要仔细鉴赏一棵树,也就不妨对整个树林先作观察。初唐诗不啻是一丛秀丽的佳木,姿态出众,不应忽略。

诗僧——寒山▲

对《唐诗三百首》一些心得聊完了,类比前文所述的明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唐代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历代雄主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诗兴盛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从历朝历代来看,不难发现,文学在大多数时候是掌握在官僚士大夫的手里,这些人都是奉承著君主的心理,以此来干禄得宠。尤其是汉代的赋,建安时代的诗,梁陈时代的宫体文学,我们都可看出政治与文学交互的直接影响。

大唐官员出巡图▲

唐朝的诗,得力于几个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

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进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唐太宗皇帝画像▲

唐朝一代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宽广,更重要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华夏历史前所未有的。

唐太宗李世民就具有外族血统,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唐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外来文化”,一代代唐朝雄主的此等自信,明清两代也难望其项背。而唐朝更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对待外族讲求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唐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南宋诗人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这就说明了唐朝的君主非常重视诗才。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一十二句,前面提到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都对此十分重视。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严羽著《沧浪诗话》▲

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后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这样就扩大了诗的界限,加强了诗的生命,抬高了诗的地位,有效地丰富了诗的内容。

太宗作《望送魏征葬》▲

唐朝迅猛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唐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一个顶峰。也正因为有如,发展唐朝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才有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试想,如果人民吃不饱肚子,脑袋还随时面临搬家的危险,恐怕也不是大发诗性的好时机。而唐代国富民强,前有太宗贞观,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唐朝的诗赋也算是真正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大唐盛景▲

文化的变迁、诗歌本身的历史进化也是唐诗兴盛不可或却的条件之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内容也比前朝丰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多种诗体共生。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清代编撰的《全唐诗》,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

《全唐诗》▲

诗歌的历史进化从周初说起。周初萌芽产生了四言诗,而四言诗的兴盛却在西周与东周之际,衰败在秦汉。

东汉造就了五言古诗,却在魏晋南北朝繁荣兴盛起来。然七言古诗以及律绝的新体诗,在六朝时代才开始形成,到了唐朝时代,随着经济、政治、科兴制度等环境的转变,诗作者们正好在这时候大显身手,完成了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而在当时,辞赋一体久已僵化,新的文体尚未产生,这给文人的创作带来更大的创作空间,全部集中精力于诗歌,因此,造成唐朝诗歌的光华灿烂成就。

今日长安▲

总结一句——唐代之前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历经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诗歌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随心所欲,自然挥洒自如在唐朝更是毫无顾忌,从而形成了华夏所特有“诗体文学”。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0 阅读:10
鹰瞳的世界

鹰瞳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