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三国算无遗策的聪明人,一句话竟改变了天下

娱乐影酱 2023-03-20 16:02:37

引言:说起三国时代,那绝对是一个将星闪耀、能人辈出的时代。这一时代的聪明人如同过江之鲫,实在太多、太多。

但如果非要在这些聪明人中,找出一个特立独行的“大聪明”,那一定非贾诩莫属!

他曾两次操弄风云:第一次,仅仅一句话就彻底改变了东汉末年的天下格局;另一次,一条计谋则险些要了北方霸主曹操的命。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上,有一些人,露面出场虽然不多,但在举手投足间却深刻地改变了历史走向。

贾诩,字文和,可纵观他的一生,既不文,也不和,甚至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绰号——乱武!

我们今天来看他的故事。

一、西北的聪明娃

贾诩老家是武威郡姑臧县,也就是今天的今甘肃省武威市。

彼时的武威郡,不但居住着大量汉人,同时也是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总之,是一个民族关系非常混乱的地段。

不过,贾诩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根据《贾氏武威郡宗谱》记载,贾诩的父亲贾龚官至轻骑将军,也因此徙居、驻守武威。如果再往远了探讨,贾家的先祖还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

贾诩生于公元147年,比曹操还要年长8岁。出身将门的贾诩,打小就非常聪明,当地名士阎忠很会看人,说贾诩有张良、陈平一样的智慧和谋略。

要知道,张良、陈平可是西汉的开国元勋,阎忠这评价,简直把贾诩夸上了天。

而贾诩也确实聪明,他凭借聪明才智还上演了一把虎口脱险:

少年贾诩因为才华出众而被征为郎官(汉朝实行的察举制),这本来挺好的事,可小贾诩却在不久之后,因病不得不辞官回家。

可在回家途中,他遇到了造反作乱的氐人。这可坏了,因为长年累月的民族矛盾,彼时的氐人是抓到汉人就杀,与贾诩同行的十几个人全都惨遭毒手。

轮到贾诩的时候,他却说:你们不能杀我,因为我是威震凉州的段颎[jiǒng]的外孙!

如果你们不杀我,我家人将会出重金来把我赎回。反之如果你们杀了我,我的外公会很生气,后果自然也会很严重。

贾诩当然不是段颎的外孙,他们甚至连亲戚都不是。但是,贾诩临危不惧的一席话,还真就把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氐人给唬住了。原因无他,实在是段颎在凉州一带实在太有名了。

结果,氐人非但没杀贾诩,还派人把贾诩给护送了回去。

二、李郭之乱

因为一场不大不小的病,本来是京城郎官的贾诩,回到了老家武威,开始了在凉州地方的职业发展。

三十多岁的贾诩,成了西北军头董卓麾下的一员,再具体说,他直接辅助的是董卓的女婿——牛辅。

如果东汉帝国一如往常,凉州军将永镇西北,那么贾诩可能就一辈子在凉州混职场了。

可是,此时的东汉帝国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先有席卷天下的黄巾起义,后有祸乱宫闱的十常侍之乱,大汉王朝乱成了一锅粥。

于是,打着勤王除乱的旗号,凉州军趁机入主洛阳,军头董卓摇身一变成了帝国CEO——相国。贾诩也成了平津都尉(八关都尉之一,掌管小平津关),辅助牛辅驻扎在陕州(今三门峡陕县),把守着进出关中的门户。

那么此时贾诩的官职有多大呢?其实并不大。

在凉州军的军制中:最上层自然是军头董卓;第二级则是中郎将,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都属于这一层次;第三层次是校尉,比如李傕 、郭汜、樊稠、张济等,贾诩也属于这一层次,在凉州军中,顶多算是个中层干部。

论在西北打仗,董卓算是一把好手,可要论治国理政,董卓却完全是门外汉。公元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刺杀,凉州军瞬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凉州军何去何从呢?段煨、胡轸、徐荣都选择了投降东汉朝廷,可还有一大票西北军残余势力不肯投降,而李傕 、郭汜、樊稠、张济、贾诩则已经成了这支西北军的最高领导。

按理说,一帮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校尉能掀起多大浪花呢?让他们投降接受中央改编不就可以了吗?可偏偏司徒王允的脑门关键时刻犯糊涂——他居然下令不再接受西北军的投降!

一听说不接受投降,李傕 、郭汜等人瞬间头大,难道人生从此只能四处逃窜吗?他们惶惶然就想赶回西北,开始自己大逃亡的生涯。

关键时刻,“大聪明”贾诩跳了出来:将军们,逃亡下去是没有前途的,试想,如果逃亡,这些部队很快就会作鸟兽散,你们几个形单影只,随便来俩捕快就能把你们抓了。

与其如此,我们不如整顿部队,出其不意,杀回帝都,没准还能死里求生!如果我们攻不下帝都,那再逃跑也不迟吗,对不对?

李傕 、郭汜一想:正是这个理啊!反正都是死,那还不如拼一把!

于是,李傕 、郭汜一路向西收拢残兵,居然聚集了十万人马,随即率军奔袭长安!

贾诩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一句话,将彻底改变汉末三国的格局,因为他的这条计策实在太突然、太大胆,它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东汉朝廷甚至来不及号召勤王,就被十万大军包围得严严实实。

司徒王允耍阴谋诡计是一把好手,可在治国理政和行军打仗方面,却实在是个二把刀,没多久,长安城就被李傕 、郭汜攻破了!

刚刚稳定下来的长安城,再一次惨遭兵火洗礼,一片血雨腥风过后,长安城内官吏和百姓的死伤高达万人。这便是李郭之乱!

面对如同炼狱的长安,贾诩不禁一声长叹,他完全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条计策,却引发了如此惨烈的悲惨世界!如果,司徒王允允许他们这些董卓旧部投降,一切是否都会避免呢?

当论功行赏时,贾诩坚决拒绝了高官厚禄的封赏,他说:我出的计策,不过是为了自己保命而已,哪有什么功劳可言?

最后,贾诩勉强接受了尚书的职务,专职选拔人才。

东汉末年的局势是一盘复杂的残局,不但何进、董卓下不好,王允也搞得一团糟,而当操盘手换成李傕、郭汜时,这情况就更糟了,试想:这几位之前也就是个营级干部,现在突然成了正国级的国家领导人,角色变换如此之快,能干好,那才是奇迹!

这场由贾诩一手谋划而导致的李郭之乱,被后世称为“文和乱武”,其中的文和便是贾诩的字,贾诩由此也得了一个了不得的绰号“乱武”。

三、辅助张绣

不久,在张济的调停下,李郭之乱告一段落,但历经折腾的贾诩已经心灰意冷,他辞官而去,准备远离这漩涡的中心。

公元196年,贾诩带着家人投奔到了老朋友段煨的麾下,他们本是凉州军老相识,可是段煨对贾诩是既尊重又害怕,因为他深知贾诩的谋略水平远高于他段煨,所以,他对贾诩是既尊重又疏远。这种处处提防的做派,人精贾诩能看不出来吗?

正在贾诩犹豫之时,张绣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张绣正是西北军头张济的侄子,那么张济哪去了呢?他死了!其实张济本质上也是个兵痞,他的部队长期以打劫维持生计,后来惹上了荆州的刘表,结果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而死,在他死后,这支部队便由侄子张绣接管。

在张绣阵营中,贾诩不仅被奉为首席智囊,还被辈分低了一级的张绣当成叔叔(“执子孙礼”)。而在贾诩的撺掇下,张绣和仇人刘表化干戈为玉帛,结成了联盟。

四、差点玩死曹操的诡谋

张绣和刘表的联盟,对双方都好,可在许昌曹操却不爽了:你们俩搞联盟,说不定哪天就会背后对我捅刀子嘛!

于是,在公元197年,曹操发兵征伐张绣!

正面对垒,张绣还真打不过曹操,在贾诩建议下,颇有墙头草潜质的张绣投降了。

可能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迅速,曹操飘了,他居然趁机强占了张济的遗孀。

试想,这才刚刚投降,老曹就欺负人家的长辈,这让张绣情何以堪?而更狠的是,老曹听说张绣不服,准备干脆灭了张绣,永绝后患。

听说曹操要杀自己,张绣就更愤恨了,但由于部队刚刚投降,正被曹军严密监视,就算想反抗也很难做到,这让张绣无比憋屈。

关键时刻,贾诩又出来献策:将军,关键时刻不要逞强,我们表现得尽量恭顺和听话,麻痹老曹。

然后,我们再找适当的时机骗曹操,就说部队要换防,从而趁机拿到武器铠甲,再然后出其不意,突袭曹操。

还别说,此时的曹营上下全都飘了,他们对张绣的反水毫无准备,一场大战下来,老曹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死于乱军之中,如果不是勇将典韦舍命断后,连曹操自己都难以脱身。

贾诩这条出其不意的毒计,差点再次改写汉末三国的历史。

五、追击战的高手

贾诩当然不光会玩诡谋,打起仗来,那也有一套:

公元198年,曹操再征张绣,可在张绣、刘表的联合抗击下,老曹并没占到太大便宜,而就在双方僵持之际,曹操听闻袁绍要抄自己的后路,只好匆忙退兵。

眼看曹操后撤,那么要不要追击呢?

贾诩给出的答案是——不要追击,追则必败。可张绣不听,强行追击,结果被曹操留下断后的军队打得大败。

而就在张绣因为败战垂头丧气之时,贾诩又说了:现在可以去追击了,这一次一定能赢。

还别说,这一次,张绣的追击果然大获全胜。

当问及原因,贾诩说道:这事并不复杂,曹操是用兵的高手,他如果退军,一定会留下后手,所以第一次追击肯定会遭遇对方设置的奇兵,那十有八九会失败。但经过这么一次之后,曹操就会放松警惕,此时再去追击,那肯定能赢。

这神机妙算,比《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诸葛孔明是一点也不差。

六、离间计的顶级玩家

贾诩还是离间计的顶级玩家!其代表作是针对马超、韩遂的离间计:

公元211年,马超、韩遂在关中一带对抗曹操,一度杀得曹操割须弃袍。

在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贾诩又来了,他向曹操进献的计策正是反间计。具体操作如下:

在两军交战的阵前,曹操故意约韩遂单独会面,两人谈笑风生、旁若无人。尽管曹操与韩遂说的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可由于距离较远,马超是完全听不清两人的对话内容,内心不禁起疑。

更神奇的操作还在后面:曹操写给韩遂一封奇怪的招安信,这信的内容本是并没有什么猛料,但在很多地方却都有涂改的痕迹。

面对马超的质问,韩遂表示,这信本来就是涂改后送来的。这一回答,马超的猜忌之心反而更重了,这也导致关中联军从此更加难以互信。

结果,不再齐心协力的关中联军,被曹操打得大败,这也为后来曹操统一关中定下了基调。

不得不说,贾诩的离间计,牛!

七、曹魏天下的守门人

任何诸侯,在做强做大之后都有一个难以避开的烦恼:储君之争!

曹家也不例外,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怎么决断呢?老曹也犯愁。有一天,曹操想到了贾诩,便问他对选立储君的看法。可听闻这个问题,一向足智多谋的贾诩却突然变成了哑巴,闭口不答!

曹操便问他为啥不回答呢?

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故事。

听到这个答案,曹操哈哈大笑,他已经知道怎么选择了。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一定知道:袁绍和刘表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都犯了废长立“爱”的错误,都导致了长子派系与幼子派系之间的惨烈争斗,结果被曹操逐个收拾。

而贾诩默不作声的引导,却是最高明的答案!

八、急流勇退

尽管贾诩在《三国演义》中的篇幅并不大,很多人都不太在意他的存在,但他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汉末的历史。

与一流智谋相对应的,还有他急流勇退的决断:晚年的贾诩虽是曹营的一员,他却深知自己并非曹操的嫡系,所以,为避免猜忌,他很少参与曹操阵营的大事,有时候,他甚至一言不发,宁愿当个透明人。

公元223年,一代谋略大师贾诩,在平静中与世长辞。

0 阅读:18

娱乐影酱

简介: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