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在台湾海峡进行常态化演练:三军精锐尽出。其中包括中国两款隐身战斗机!
此前,日本嚣张表态要干涉中国内政,并且摆出一副大打出手的架势—中国空军肯定会对日本空自入侵中国领空做出即时拦截的行动!那么,中国重型隐身战斗机无疑就是主力了;
歼-20采用菱形机头、S形进气道、隐身涂层(吸波材料)使其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低至0.01~0.05㎡,而日本F-2(RCS约5㎡)和F-35(RCS约0.1~0.5㎡)的探测劣势明显。
拦截日军战斗机过程中,歼-20可先于F-2/F-35被对方雷达发现前完成锁定。例如,若双方相向飞行,歼-20对F-2的先敌发现距离可达其2倍以上(以雷达探测距离300公里计算,歼-20可在F-16雷达开机前抢占攻击阵位)。
歼-20携带的PL-15导弹建立了“射程霸权”:PL-15射程150-300公里,它配合歼-20的AESA雷达(探测距离超300公里),可对挂载AIM-120C(射程120公里)的F-2和F-35(AIM-120D射程160公里)实施“射程外猎杀”。
例如,若歼-20在100公里外发射PL-15,F-2需逼近至80公里内才能反击,此时导弹已进入不可逃逸区。
歼-20通过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和天基红外预警卫星,可在静默状态下接收预警机(如空警-500)或无人侦察机(如无侦-7)的目标信息,形成“A射B导”能力。
中国天基卫星发现F-2从基地起飞,向东海中线逼近;歼-20以1.5马赫超音速巡航,全程雷达静默,依赖数据链接收预警机目标信息;歼-20可以在在80公里处发射PL-15后迅速脱离,F-2的雷达告警系统(RWR)甚至未能捕捉到歼-20信号。
F-35的AN/APG-81雷达和AN/AAQ-40光电系统先进,但日本自卫队缺乏完整的协同作战体系(如美军“马赛克战”网络),难以抵消歼-20的体系优势。
歼-20的侧视雷达阵面和EOTS光电系统可在50公里内被动锁定F-35,而F-35依赖的AN/APG-81雷达因歼-20低RCS难以稳定追踪;歼-20的机载电子支援措施(ESM)可干扰F-35的LINK-16数据链,切断其与后方指挥节点的联系;若进入近距离格斗,歼-20的鸭翼+全动垂尾设计可实现“快速指向”(机头瞬间对准目标),而F-35因单发推力限制,瞬时盘旋能力落后约20%;
例如,东海低空杂波和海上湿度对雷达探测影响显著,但歼-20的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保持对F-16/F-35的追踪;中国沿海部署的超视距雷达(OTH)可覆盖琉球群岛以东空域,为歼-20提供早期预警,压缩日机反应时间。
歼-20对F-35的拦截成功,证明美国五代机在东亚并非“不可战胜”,迫使日本加速推进F-X六代机项目(与英国合作);歼-20的作战半径(约2000公里)覆盖冲绳-关岛一线,配合轰-6N发射的空射弹道导弹,可实质性瓦解美日“以空制海”战略;
歼-20建立的隐身战斗机拦截线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启发良多: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重新评估F-35采购计划,转而关注中国外贸型隐身战机(如FC-31)。同时,迫使日本防卫省2023年预算案中,F-15J升级费用增加40%,并计划为F-35加装JSM反舰导弹以“对冲歼-20威胁”。
歼-20拦截行动实质是中美“跨域协同作战”(如太空-网络-电磁域)的缩影,中国通过“霹雳火工程”验证了隐身机群与量子通信、AI指挥系统的融合。中国在合法拦截中坚持“主动驱离”原则(如贴近至可视距离展示武器),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空域的交战规则。
美日计划为F-35换装AN/APG-85雷达和AIM-260导弹(射程250公里),需歼-20配套开发PL-17超远程导弹(射程500-1000公里)。我国已经测试多款伙伴僚机与歼-20编队,以前出侦察、电磁诱骗消耗敌方防空资源;新歼-20换装WS-15发动机(推力18.5吨)后,歼-20实现全程超音速巡航(1.8马赫),进一步压制F-35的亚音速机动短板。
歼-20对F-2/F-35的成功拦截,标志着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的关键突破。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隐身战机“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先敌摧毁”的理论优势,更揭示了现代空战“体系支撑下的单点穿透”本质。未来,随着歼-20与无人平台、高超声速武器的深度整合,东亚空域的力量平衡或将迎来根本性重构。
赤霄王
区区40架居然去挑战300架,脑子进水了?
没事看着玩儿
必要时,击落一次F35,让日本都找不找北,都不知道导弹是从哪来的,看以后还敢不敢来得瑟。
丁香般的惆怅 回复 04-14 12:10
鸡先动手那次,掉了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