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了,很多人熬不到退休,央国企也一样

资深职场秘书 2025-02-17 18:13:25

职场上,出于个人意愿喜欢经常性跳槽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人都想工作在一个相对安定熟悉的工作岗位和环境里。

更有甚者,有些人想在一个地方终老,熬到退休。

然而,想归想,现实却很残酷。

受行业兴衰、职场竞争、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每个企业都在优胜劣汰,员工面临的变数很多,很难从一而终,在一个地方干到退休。

即便稳定系数最高的央国企员工,也很难说一定不被淘汰。

裁员、优化、末位淘汰……这些词不就是近些年央国企里常见的事情吗。

为什么连最稳定的央国企也开始“不近人情”?

为什么许多人熬不到退休就被迫离场?今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下背后的真相。

真相一:企业的生存需要,没有人能永远安全

许多人以为,只要进了央国企,就能高枕无忧。

但现实是,企业不是养老院,同样是盈利性企业,只是性质有点特殊。

出于企业发展需要,央国企在多个方面也是压力山大。

经济周期与政策调整双重限制: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必须降本增效。即使是央国企,也要响应“降本增效”的号召,优化人员结构。

比如某能源央企近年推行“三定”(定岗、定编、定责),直接导致部分冗余岗位被裁撤。

技术迭代与行业洗牌: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让许多传统岗位消失。

某国有银行引入智能客服系统后,柜员数量缩减30%;某制造业国企引入工业机器人后,生产线工人被批量转岗。

竞争压力下的“人才换血”:企业需要新鲜血液带来创新活力。

一位央企HR私下透露:“每年校招的新人薪资比老员工高,但老员工的思维固化问题严重,公司更愿意用成本换效率。”

真相二:所谓“稳定”,可能是温水煮青蛙的骗局

许多人追求稳定,本质是害怕变化。但真正的危险,恰恰藏在“不变”中。

国企员工的一些弊端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调整变革的时候。

技能单一化陷阱:长期重复性工作让人丧失竞争力。

我认识的一个国企财务岗员工,十年如一日做手工报表,当公司上线ERP系统后,他因不会操作被迫转岗至边缘部门。

人际关系依赖症:部分人靠“资历”和“人情”混日子,一旦管理层变动或改革推进,这类人首当其冲被淘汰。

心理舒适区的反噬:稳定环境容易滋生惰性。

一位被裁的电力公司员工坦言:“每天喝茶看报,以为能混到退休,结果行业改革一来,我连简历都不会写。”

扎心现实:央国企的“稳定”≠“安全”,它更像一种慢性毒药——让你误以为岁月静好,实则剥夺了你应对风险的能力。

真相三:个人与时代的错位,才是最大的危机

裁员潮背后,是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即便是国企,同样需要和一般企业一样进行员工考核和人员优胜劣汰。

“经验贬值”加速:过去十年的经验,可能抵不上一项新技能。比如传统媒体编辑若不学习短视频剪辑,很快会被市场抛弃7。

企业需求升级:如今企业不仅看资历,更看重“复合型人才”。某央企招聘要求明确写道:“需具备跨部门协作能力,熟练使用Python者优先”。

政策导向变化:国家推动“新质生产力”,鼓励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一些跟不上政策风向的行业,比如高耗能传统制造业,自然成为裁员重灾区。

现在的职场现状是,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民企,对央国企员工同样有效。

那如何最大限度不让自己成为“被裁掉”的人呢?

面对不确定性,抱怨无用,行动才是解药。

培养自身型能力,纵向深耕专业,横向扩展技能。比如财务人员可学习数据分析,工程师可研究项目管理。

拥抱变化,主动迭代,定期参加行业培训,关注政策动向。例如,国企员工可学习“ESG(环境、社会、治理)”知识,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培养个人影响力,即使身处体制内,也要积累行业影响力。比如撰写专业文章、参与行业论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

结语:稳定是能力,不是运气

裁员潮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职场的残酷,也照出了个人的脆弱。

真正的“铁饭碗”,从来不是某个单位或岗位,而是你的学习力、适应力和不可替代性。

不要等到裁员通知到手,才后悔没早做打算;

不要迷信“稳定”,而要相信“自己能创造稳定”;

职场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升级的起点。

0 阅读:0
资深职场秘书

资深职场秘书

一路相伴,陪你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