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出土简牍的发现与研究:揭开历史的面纱,连缀文明的碎片

阿山的诗和远方 2022-08-21 19:05:08
“简牍是我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用于记载文字的媒介,通常以竹、木为原材料,按一定的尺寸削制而成,竹质为简,木质为牍。迄今为止,我国共出土简牍约30万枚,出土地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区……”这是近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清华大学博士后罗小华应邀在长沙博物馆举办讲座时说的,讲座题为《长沙出土简牍的发现与研究》。

罗小华的讲座以时间为主线,侧重系统梳理了1951年至1993年长沙地区墓葬出土简牍,1993年至今长沙古井出土简牍的整理及相关研究情况。

他说,长沙出土简牍在学术界素享盛誉,湖南、湖北、西北三个地方被称为简牍出土的“三大重镇”。而在湖南地区,长沙出土简牍是最具特色的,具体表现为包揽了多项全国之最:出土的简牍达10万枚,数量最多;时间为战国至三国,跨度最大;朝代序列包括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最完整。

罗小华说,1951年伍家岭出土西汉墓封检,是新中国最早最科学发掘出土的简牍;次年在五里牌楚墓出土的竹简,是最早科学发掘出土的战国简;1953年仰天湖出土的楚墓简牍拉开了战国简策研究的序幕;1972-1974,马王堆西汉墓出土过两批简牍,其中,遣策数量是全国之最,另外还有医书。

1996-2012年,九如斋、东牌楼、五一广场、尚德街等处的古井出土了东汉简牍7000多枚,是全国最多的省份。1996年之前的都出土于墓葬,主要是随葬物品的清单,遣册最多,之后都出土于古井,多为政府公文。

1996年,科文大厦(九如斋)古井出土的东汉简牍,内容是文书、名刺和习字木牍。同年,走马楼西南侧的古井出土了三国孙吴有字简牍72000多枚,内容主要是吴国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公文。

2003年在长沙走马楼东侧古井中发掘出土西汉简牍2000多枚,主要是刘氏长沙国第二代康王刘庸前期的官方行政文书。在走马楼西汉简中,有许多与监狱管理相关的资料。现在所看到的文本,是县廷及监狱诸部门关于监狱管理的值班报告。

走马楼西汉所见监狱建设多重管理与警卫,东牌楼出土了东汉简牍,内容有官府文书和私信。

2010年在五一广场古井中发掘出土了东汉时期有字的简牍6800多枚,内容是临湘县与长沙太守府之间往来公文。

对口誧象人这种木俑或木偶做了重点介绍,五一广场简牍记录创伤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当时的援?书中有对受害者伤势的详细记录。

罗小华还介绍了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典型案例许迪割米案和自相和从封检的案例,前者审理时间长达3年,司法程序多,涉及的官员多。

2011、2012年在长沙五一广场南侧建设工地的9口古井中出土的东汉简牍,内容为官府文书及私人信札。

2015年,在长沙坡子街与福社路交汇处,发现一处古井群,其中出土了一批秦牍,木牍记有“廿九年”“长沙厩”“苍梧”“大庶长”等内容。

在讲座结束前的互动环节中,多名热心听众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简牍中的湖湘文化的源头、罗小华湖南地区出土大量简牍的原因等问题,罗小华都一一详细解答。

罗小华对各个历史时期长沙简牍的发现、发掘经过及重要文物如数家珍,他让那些古老的竹简或木牍文字变得鲜活而生动,似乎有了生命。后世正是通过这些发现,让那些远去的岁月日渐清晰起来,古代的文化和文明得以接续不断。

0 阅读:34

阿山的诗和远方

简介:专注于文化领域原创,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