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这两个字,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角色,且是一个贬义色彩十分浓厚的词语,被称为奴才之人,社会地位往往极其低下。
可这一现象,在清朝时却出现了两极反转的情况。
首先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称奴才,特别是清朝的特色——包衣奴才。
其次,清朝奴才的地位也在封建王朝当中最为特殊,包衣奴才甚至能成为妃嫔,成为宰相,成为将军。
这些与封建历史格格不入的情况,让人们不仅对清朝的包衣奴才产生了莫大的好奇。
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何当个奴才还要这么难,一旦成为包衣奴才真的能够出将入相吗?
什么是包衣?
清朝起源于黑山白水间的女真人,这是一个以游牧打猎为主的群体。
游牧民族的特性使他们很少具有组织性与纪律性,但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使族群更加高效的存活,努尔哈赤打造了临时性的队伍组织。
队伍当中,最基础的单位被称为牛录额真,它包括十个女真人,牛录额真就是他们的队长, 后来牛录额真这个名字就被佐领所取代。
随着女真人的壮大,佐领的人数越来越多,小队的数量突飞猛进。
为了更加高效的管理,努尔哈赤又在佐领之上增加了参领,参领之上安排了都统。
他们之间以5队为一个基数,都统之下管辖了5个参领、25个佐领,都统之上则是八旗的旗主。
这便是满清人兴起的根源所在,满清八旗。
当然,清朝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满清八旗并不是唯一,在满清八旗之外,又出现了蒙古八旗、汉人八旗。
他们共同构成了满清统治的基础,也是满清军队的基本架构。
为何要讲清满清八旗的由来与构成,那是因为包衣奴才就是出自满清八旗。
虽说后来增加了蒙古与汉人16旗,满人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满清八旗也是最重要的。
在旗人当中,按照职责不同又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外八旗,一类是内八旗。
外八旗的职责主要是对外作战,满清的统一战争和地方的治安维护、对外战争都是由外八旗完成的。
内八旗的职责主要是承担着服务工作,这些旗人往往出现在皇室、宗亲、王公大臣家中,既可以提供保卫工作,也可以提供管家服务。
总之,就是为更高贵的女真人服务,这些内八旗的旗人就是包衣,只不过他们的称呼比较特殊,叫做包衣佐领下人,简称包衣。
包衣的来源与地位
前文已经提到了包衣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旗人自身,这里的旗人是满清人的最底层,但这些最底层的满清人,身份也要较普通的汉人高许多。
无论是外戚族人,还是非血缘关系的女真人,都可以成为包衣。
当然,随着清朝统一步伐的加快以及女真人的快速发展,所需的包衣数量也逐渐增多,因此,包衣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女真人自身了。
战场上俘虏的战俘,以及签订契约的卖身人,甚至是囚犯都可以成为满清人的包衣。
来源的范围扩大了,但想成为包衣依然有着严格的限制,束缚就在于包衣的地位。
要判断一个包衣的地位有多高,首先就要看他的户籍。
同封建社会当中的其他奴才不一样的是,包衣一般有独立的户籍,这种现象在满清八旗当中的上三旗里边尤为明显。
正黄旗和镶黄旗是上三旗当中固定不变的两旗,正白旗在多尔衮时,因多尔衮的身份才正式成为了上三旗当中的最后一员。
上三旗无论是权势,还是包衣的地位都要比其他包衣高不少。
为了保证包衣队伍的稳定性与忠诚度,包衣实行世代继承制度。
父母为包衣的,子女依然是包衣,而且包衣的传承的越长、越久,其可信任度越高。
如此一来,传承数代后的包衣其地位可想而知。
除此以外,包衣虽然是满清人的奴才,但他们享有的国家权力并不比普通人少多少,甚至要远远高于普通人。
包衣既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入征清朝军队,至于女子更是可以优先进入皇宫,成为宫女,一些运气不错的女子包衣甚至能够成为妃嫔。
乾隆时期的令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本是褒义,后来入宫之后成为妃子,获得了乾隆的宠幸,并生下了嘉庆。
尽管八旗内的包衣也分等级,上三旗的包衣就要比下五旗的包衣高贵不少,而且出任的职务大多与皇家有关。
但下五旗的包衣也是有机会可以进入上三旗队伍当中的,只需皇帝下旨为他抬旗,他就可以成为高贵的上三旗包衣。
包衣不能与奴才简单的画等号
包衣是满族人的家奴,说白了也就是奴才,但因为身份与地位的不同,这种奴才与封建社会的普通奴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包衣会自称自己为奴才,朝堂之上的满族大臣,例如和珅也会自称自己为奴才。
从这里足以看出,奴才这个词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在彼时具有一定的褒义之意。
另外,也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称奴才,只有在八旗制度当中的旗人才可以自称奴才,通过自称奴才以拉近与主家之间的关系。
八旗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能自称奴才,否则就是僭越。
这便是清朝包衣制度的由来,以及包衣奴才的性质。
现如今清朝已亡多年,但包衣依然存在,甚至存在彼此见面还要行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