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定要学会演戏,社会的本质就是掠夺,丛林法则从未变

李舟 2025-02-22 17:04:46

七月时分,刘邦大手一挥,立英布为淮南王,这可是件大事,四方震动。

转眼到了八月,北貉燕人居然派来了勇猛无比的骑兵支援汉朝,刘邦乐得合不拢嘴。

“传令下去,凡是战死的士卒,官府一律给衣被棺材,好好送他们回家!”刘邦的一道命令,让士兵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四方豪杰更是纷纷归附。

这一年,汉朝还提拔了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

这周昌啊,可是周苛的堂弟。

项羽那边可就不太好过了。

他自知孤立无援,粮食也快吃完了,韩信又带着大军攻打楚国,急得项羽团团转。

这时候,汉朝派来了个侯公,说是要劝说项羽放回太公和吕后。

项羽一合计,干脆和刘邦来了个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楚河汉界就这么定了下来。

九月一到,楚军就送回了太公和吕后,然后率兵东归。

刘邦一看,心里琢磨着是不是也该撤军回西边了。

可张良和陈平不干了,两人连忙劝阻:“大王啊,咱们现在占了天下大半,诸侯们都向着咱们;项羽呢,兵疲粮尽,这是老天要灭他啊!这时候不趁机攻打项羽,难道还要养虎为患吗?”

刘邦一听,恍然大悟,一拍大腿:“对!咱们不能错失良机!”

于是,汉军整装待发,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1、刘邦真想撤退吗?

刘邦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立英布为淮南王。

这一招,明面上是给英布面子,实际上是为了收拢彭越、韩信那些诸侯王的心,告诉他们:“跟我混,好处大大的!”

紧接着,他还下达了抚军令,安定人心,鼓励士兵们英勇作战。

提拔周苛的弟周昌为御史大夫,这可是个大动作。

一来是为了奖赏周苛的功劳,二来也是为了鼓励将领们英勇不屈,像周苛那样宁死不屈的精神得传下去。

这一套操作下来,明眼人都看出来了,汉王这是要准备打大仗啊!

可项羽那边呢,还被蒙在鼓里,以为刘邦真的想议和呢。

议和?

那不过是刘邦的借口罢了。

他的真实目的,是趁着项羽缺衣少食、精疲力尽的时候,来个偷袭!

项羽没有军粮就无法坚守城池,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车,只能任由刘邦摆布。

刘邦打不过你时,可以缩进坚城里固守待变,因为他有粮食供应。

2、刘邦为什么要喊着撤退?

刘邦这人,真是狡猾得跟狐狸似的。

你看他,表面想跟项羽议和,其实心里早盘算好了怎么偷袭。

撤退,那不过是场戏罢了。

刘邦心里清楚,如果直接撕毁盟约,那他的不守信用可就暴露无遗了。

所以啊,他得把戏演足了。

张良、陈平这两哥们秒懂,马上唱黑脸,劝谏刘邦别急着撤军。

这样一来,刘邦就能顺理成章地继续跟项羽干架了。

这戏啊,刘邦可是导演加主演。

战事要是不利,他就能说:“哎呀,都是被张良、陈平这俩小子蒙蔽了双眼,一时糊涂啊!”

然后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这俩哥们。

这样一来,他还能保住自己的英明形象。

可要是战事顺利呢?

那刘邦就能一战灭项羽,到时候,谁还记得他之前那点小算计?

你看,刘邦这人就是精明。

他知道怎么利用手下的人,也知道怎么给自己留后路。

毕竟刘邦和项羽,这俩人斗了那么多年,对彼此的性格那可是了如指掌。

天下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道理谁都明白。

项羽为了表示议和的诚意,把刘邦的老婆亲爹都给送回来了。

其实他心里清楚,留着这俩人根本没用,反而是个烫手山芋。

送回去,还能做个顺水人情,显得他西楚霸王多仁义。

这啊,不过是麻痹刘邦的缓兵之计罢了。

刘邦呢,表面上装得挺无奈,好像是被逼无奈似的。

其实呢,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怎么可能轻易放过项羽这个大劲敌?

他这么做,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考验张良他们。

看看这些人会不会胳膊肘往外拐,替项羽说话。

毕竟,连亲爹老婆都顾不上的人,还能轻易放过敌人?

那是不可能的。

3、总结。

人啊,真是非常善变的动物。

和自己没有利益关联的事情,谁都可以站在一旁,轻松地说三道四,好像自己多正义似的。

但要是事情真的落到了自己头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态度可能变得比翻书还快。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这才是正常人的选择,是最真实的人性。

谁不想趋利避害呢?谁不想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呢?

所以,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得失。

在这个社会里,得学会演戏。

你得明白,社会的本质其实就是掠夺,丛林法则从未变过。

别看你现在和某个人关系好得跟亲兄弟似的,但只要利益足够大,翻脸可能就在一瞬间。

这不是说我们要去怀疑一切,去变得冷漠无情。

而是说,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要明白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得留个心眼,别轻易地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

0 阅读:1
李舟

李舟

站在人性角度,理解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