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56量子比特的“认证随机性”实验,算是给量子计算的“深水区”来了个深潜式突破。别再被所谓的“量子计算将改变世界”的口号给忽悠了,真正的挑战已经在眼前:如何把量子计算从实验室的晃荡推向实际应用的舞台。而这项研究,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现实的答案——随机性,才是量子计算在未来应用中最有可能“率先爆发”的领域。

量子计算机的“认证随机性”,听起来似乎像是个无关痛痒的技术点,但背后实则隐含着颠覆经典计算机应用核心的潜力。什么是随机性?就是所谓的“真正随机”。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所有的随机数生成,归根结底都是通过算法伪造的——要么是硬件随机数生成器,要么就是基于时间戳、种子之类的“伪随机”。这些看似无懈可击的数字,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被黑客们攻破过。因为你越是控制种子,就越容易被攻破。经典计算机永远不能生成“真随机”,这就是它的瓶颈所在。直到量子计算,这种硬伤才有可能被彻底抹去。
这次实验的突破,直接用56量子比特的硬件,通过量子计算来生成“真实的”随机数。它不仅仅通过量子计算机自己“生成”出来,更通过经典计算机的验证,证明这些数字不是伪造的。这是一个经典计算机无法触及的领域——即便它有再强的硬件,也无法做到“自证随机性”。量子计算机,凭借其天生的量子叠加特性,生成的随机数彻底无迹可寻。其背后所运用的“随机电路采样”(RCS)技术,实际上就是让量子计算机选择一个“随机解”,这个解即使经典计算机也无法预测。

我知道,很多人还在想,这又算啥?不就是生成了一些随机数字?但你得明白,这些数字一旦拿去应用于加密、隐私保护等高风险领域,那才是真的“破天荒”。要知道,现在的密码学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的加密算法中“屹立不倒”,正是因为它依赖于伪随机数生成。但这玩意儿其实并不完美,现实中的随机数生成,往往都被攻击者找到漏洞。你得相信,量子计算的随机性,才是“真不可能被预测”。
这种认证随机性的验证方法,为什么需要经典计算机?说白了,量子计算机虽然生成随机数的能力无人能敌,但它自己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些数字“真”的程度。要证明它的“真随机”,必须用经典计算机去推理。这正是这项技术“优雅”的地方:量子与经典,彼此协作,最终取得了“数字的纯净性”认证。这种合作方式,实际上也是量子计算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别幻想量子计算可以一骑绝尘,独立完成所有任务。
记得不久前,Google搞的量子霸权实验还在掀起波澜,很多人嘲笑它“不值一提”。可现在呢?这一项“认证随机性”实验,直接为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它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空洞的学术讨论。
这种进步是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跟得上它的节奏。今天的随机性实验,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回顾量子计算历史时的一个标志性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