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对这场不涉己的战火,露出了似乎早有预料的神态。
然而,世界局势的变化无常,中东地区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使美国从悠闲的旁观者转变为紧张的参与者。中东的浮躁氛围使得原本单一的“福特”号航母显得孤掌难鸣。为了防止局势进一步的恶化,美国调动了“艾森豪威尔”号驰援,试图以其威力“压制”不断挑衅的伊朗。
但美国的航母并不仅仅锁定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其目光还深入到太平洋的深处。五艘航母分布于世界各个战略要点,两艘在中东,两艘在西太平洋巡弋,其中“里根”号在菲律宾水域显威,而“卡尔·文森”号似乎在寻找新的战略阵地。另一艘,即将到来的“华盛顿”号,则准备接替“里根”号的重任,它是全球最大吨位的航空母舰,它的动向无疑会牵动全球的目光。
这一切无不彰显出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其航母的频繁动态仿佛昔日帝王手中的尚方宝剑,其威仪所到之处,无不震慑四方。而美国的这种“威权外交”,正是其不断巩固全球霸权地位,借助军事力量形成全球威慑的一种体现。
若表面的军事威猛令人敬畏,那么美国航母背后的故事则是更为复杂。虽然美国在全球海军力量中显得无可匹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无视庞大军力背后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和战略风险。美国的航母不仅仅是一种展示力量的象征,它们亦是参与全球战略部署的关键棋子。
根据海军的“三三制”原则,美国应当有三分之一的航空母舰处于部署、维护或训练状态。然而,现实情况是美国动用了超出预期的航母力量,这种做法无异于打破了既定规则,带来了超负荷运转的后果。过度动用航母不仅消耗巨大,也将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一旦未来出现更多紧急状况,能够调动的航母资源将变得捉襟见肘。
而美国航母现实中的问题比这更为严重。首先,部分航母已经接近半个世纪的服役年限,这直接导致了它们维护的周期延长,战斗力维持的困难加剧。美国造船业的衰退使得这些维护周期进一步拉长,对于航母的快速部署和战斗能力维护构成了挑战。其次,长期的海上部署导致航母的战备状态出现问题,使得即使拥有十几艘航母,能够满足即时战斗需求的却寥寥无几。
聚焦于经济腾飞的征途,难道不是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吗?实际上,要指出的是,在中美贸易与技术的角逐中,美国并未获得显著的优势观察美国近期的姿态,其所谓的霸气外露并未在实质上震慑人心清晰的证据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这么说:美国展现的实力已经不能充分支撑其宏大的野心了观察美国对巴以冲突的应对,罕见地出动五艘航空母舰,反映出此类事件的不寻常。
这一行动虽凸显了美国力图维系其全球主导地位的决心,但从侧面也透露出它的力不从心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巴以紧张局势的再度升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以色列,美国是否能逆转这一切已不是唯一的焦点更为紧迫的是,美国本身同样正处于动荡之中坦白讲,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行动频率,无论是增是减,都某种程度上映射了美国的策略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