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的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坚持的每一天都是同一天
一个好的标题真的是写作的加分项,不论写的怎样至少会增加文章的曝光率,就像昨天写作的标题也是自己常用的金句,其实挺不想借用金句做标题的,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带来了一些流量,对自己写作的助益也是微乎其微的!
最近看了一些写作的书,可能是看得还是太少,还是很难做到书中对写作的指导建议。
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这种野路子出身的赤脚写手,一切都是靠摸爬滚打一路过来的原因,所以写作思维多少有些固化。
也知道有些事是不破不立,只是到底该如何破?又何时破?心中没有一点底。
一直在努力尝试开创新思维,新的写作方式,但那种久久不能下笔的恐慌,就像漏油的车行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好巧不巧的车轮陷入沙坑里,那种想走又走不了的焦灼,让自己倍感煎熬。
因为每天一篇文章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这也成了自己的心魔,总是担心不能在睡觉前完成写作任务。
之前也曾尝试中断写作,但不知道为什么,并没有那种无事一身轻的感觉,反而会因此产生莫名的恐慌感觉。
其实从侧面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坚持正确方向的种子已经在心底扎根发芽。只是到底能成长到那种程度,自己也说不清更无法保证什么。
因为那种对当前处境的清晰认识,以及对未来遥远的真切感受,让自己痛苦不已。似乎坚持的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又似乎坚持的每一天都是同一天。
加上人性的陋习总是会让我们失去长远的眼光,会让我们为了眼前的苟且而不顾一切。一边是一地鸡毛的生活,一边是迟迟看不见效果的痛苦煎熬。
都说自律的苦轻若鸿毛,是一时之苦。后悔的苦重若泰山,是一世之苦。而我们总觉得还有时间这就是问题所在!
二,人性的好与不好不是二选一的决择,而是维二共存关系
但也正是心里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所以非常容易造成自己内心的焦虑不安。会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写作而焦虑,会为不知道写什么而发愁,会为总想逃避与拖延的念头惶惶不安,还会为完不成写作任务而久久不能释怀。
以前认为是自己这种野路子写手的缘故,毕竟对于一窍不通的写作,这些困难与问题都是必然的。虽然也确实是这样,但后来慢慢了解到,原来有那么多人一直与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做出了突出且明显的成就,这一下就打破了小编的自我臆断认识。
原以为那些在写作上有所成就之人,都是天生的作家,都是站在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但当我们了解每一个作家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有太多与我们当下所面对的相同困难。
只是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这种艰难处境的,他们有没有像自己这样总是想逃避写作,有没有像自己一样看着一天天的努力,总觉得自己毫无寸进。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写下去能否实现梦想,虽然心中也知道坚持一定比不坚持要好,但坚持真的好难。
真的没有什么动力能够维持这种不计得失的坚持,至少目前能够依靠的只有自身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的提升仅仅只靠写作远远不够,需要辅以一种超越人性对写作情绪抵触的事情,那就是坚持运动,尤其是徒手下的力量训练。
徒手力量训练会让我们有种每一秒都是痛苦煎熬的感受,那种随时都想要放弃的念头异常强烈。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弱化对坚持写作的抵触情绪。
只是一旦我们放弃运动,就会遭受之前所有压制的反噬。犹如因蚁穴被冲破的千里堤坝,看着那么宏伟壮观的堤坝,竟溃于毫不起眼的蚁穴。那么真的是蚁穴的威能吗?当然不是,就像我们心中人性的陋习,它就如小小的蚁穴,最令我们头痛不已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根除其。
这不是二选一的决择,它们是维二共存的关系,不论是哪一方,只会被极力的压缩。而任何一方都有反弹的可能性,因为人性使然,一切皆有可能。
就像莫泊桑所说:“生活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糟,人的脆弱与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一句话就能让自己泪流满面。有时,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一段路。”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类似的感受,也知道自己能做到一些自认为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只是这种感觉并不长久,相对来说还是那种一句话就能让自己泪流满面的事情更多一些。
三,不论是环境,还是生活并不允许我们一直趴在那里
那么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结果却并没有做到。有句话给出了答案,我们会不会做一件事,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情难不难,而是在于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有多重要!
所有的做不到皆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所做之事的不重视,但更多的还是如上面提到的,我们总觉得还有时间。
这是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体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真正做到“不念过往,不惧未来”!只是这种不念,不惧并非是对事物洞察后的了然心境,而是犹如掩耳盗铃般的自欺欺人。
以为只要骗过了自己,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而这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逃避,也是自身无力的一种体现!
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不是看几本书,写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因为这些事情小编都曾做过,也正在做着,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但心里非常笃定只要就这样坚持做下去,我们想要的答案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很多时候,就像我们摔倒了,第一感觉并不是立马起来继续奔跑,而是想要一直趴在那里避免再次经历摔倒的疼痛。但不论是环境,还是生活并不允许我们一直趴在那里。
它们会挥动手里的小皮鞭,不断的鞭策我们努力前行,但就像小时候一个班的学生,同一个老师,学习一样的内容,一起上下学,但考试结果却相去甚远。
难道说都是父母督导出来的结果吗?不否认有这样的父母,但真正能抛弃生活与工作,全身心为孩子成长、学习付出的人很少。
绝大多数人都是自觉努力的结果,小编小时候就经历过上课纪律很差的阶段,而正是这个阶段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想什么呢,是变得越来越差劲!但即使在这样糟糕的学习环境里,依然有人考出了好成绩。
所以说总是依赖外部环境,就会引发我们想要寻求捷径,与推卸责任。而唯有想办法改变控制点,运用策略让自己从外控者,转变为内控者,把外部因素的诱惑,转移到内部行为的选择上。而我们能否获得进步,增长自己的能力,完全取决于我们能否主动做出策略性行为的选择,来抵制舒适带来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