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得了什么病去世的?压根就没病,临终前他还在筹备九十大寿

历史图书馆 2025-01-10 16:43:04

世人都知道,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统治中国60年的帝王,临终前竟然没有任何病症。嘉庆四年正月初一那天,89岁高龄的太上皇依然精神矍铄,不仅按时批阅奏折,还在为来年的九十大寿做准备。谁能想到,就在两天后,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竟突然驾崩,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他的离世之谜,至今仍让人充满疑问:一个还在为九十大寿做准备的皇帝,为何会突然离世?

一、乾隆最后的新年

嘉庆四年的除夕夜,紫禁城内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年过八旬的乾隆太上皇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作息习惯,子时刚过便在内侍的服侍下起身。这一天,他要在养心殿东暖阁与嘉庆皇帝一同祭祖。

按照大清皇室的规矩,即便是已经禅位的太上皇,在这样重要的节日里依然要履行一系列繁琐的礼仪。从子时到寅时,乾隆连续参加了三场重要的祭祀活动:先是在太庙祭祖,随后又前往天坛祭天,最后还要到地坛祭地。

这一天,乾隆穿上了他最喜欢的那件黄缎龙袍。这件龙袍是他五十岁时特意命江南织造局赶制的,用料考究,工艺精湛,穿了近四十年依然光彩照人。据当时的宫女回忆,乾隆对这件龙袍格外珍惜,每次穿着它参加重大典礼时,总是容光焕发。

元旦清晨,乾隆早早就来到了养心殿东暖阁。这里是他最喜欢的地方,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温暖而明亮。按照惯例,皇帝要在元旦这天亲笔写下祝辞。虽然年事已高,但乾隆的书法依然遒劲有力。

这天上午,乾清宫内举行了隆重的朝贺仪式。嘉庆帝亲自搀扶着太上皇,接受文武百官、蒙古王公、外藩使臣的朝贺。大殿内,文官们穿着绛紫色朝服,武将们身着蟒袍,跪地叩拜,场面庄严肃穆。

朝贺仪式结束后,乾隆并没有休息,而是坚持接见了几位重要大臣。他询问了边疆战事,过问了民生疾苦,还特意关心了江南的赈灾情况。虽然已经禅位,但他对朝政依然十分关心。

午后,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宫宴。这场宫宴规格极高,不仅设置了九大席面,还特意安排了江南名伶演出。席间,乾隆虽然没有像年轻时那样饮酒助兴,但依然与众位王公大臣谈笑风生,显得精神矍铄。

当天晚上,乾隆回到养心殿时已是戌时。虽然经历了一整天的劳顿,但他仍坚持要写一首元旦诗。这是他延续了六十多年的习惯,从未间断。这首诗写得并不顺利,他反复推敲,直到亥时才最终完成。

这一天的宫中记载显示,乾隆的作息都很正常,举止从容,说话清晰,完全看不出任何异常。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在人间度过的最后一个完整的日子。

二、帝王的生命礼赞

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的养生之道堪称独树一帜。御医院的记载显示,从四十岁开始,乾隆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养生制度,这套制度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每天卯时(清晨五点至七点),乾隆都会在御花园里散步,这个习惯从未间断。据《清宫起居注》记载,即便是下雨天,他也会在廊下来回走动。宫中的老太监回忆说,太上皇散步时常常念念有词,那是他引以为傲的养生口诀。

乾隆格外重视饮食调养。御膳房的档案显示,他的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四季有别,早晚有分"。春天以芽菜为主,夏天偏好莲子羹,秋天多食山药,冬天则以温补为要。每道菜品的火候、温度都有严格规定,御厨们战战兢兢,生怕出了差错。

在药补方面,乾隆独爱人参。但他服用人参的方式很特别,不同于一般的煎煮,而是采用切片含服的方法。太医院专门设立了"参房",由经验丰富的老太医负责挑选上等人参,将其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每天早晚,乾隆都会含服几片。

为了确保太上皇的健康,嘉庆四年初,太医院特意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十二名最优秀的御医入宫。这些御医分成四组,轮流值守,每天按时为乾隆诊脉。他们还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养生汤药,其中最有名的是"参莲饮",这是专门为乾隆调制的补气养神的方子。

在起居方面,乾隆也有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每天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他都会小憩片刻,这个习惯保持了几十年。宫中特意在养心殿设置了一间"小憩室",室内摆放着一张特制的藤椅,椅背的弧度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让老年人躺着最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特别注重起居有常。每天子时(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准时就寝,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准时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他的寝宫采用了特殊的隔音设计,连宫女们走路都必须穿着特制的软底绣鞋。

在寝具选择上,乾隆也颇费心思。御用织造局专门为他研制了一种特殊的丝绸被褥,冬暖夏凉,触感细腻。枕头则采用安神养气的香料填充,既能助眠,又有养生之效。

太医院的记录显示,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一那天,乾隆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御医们在当天的诊断中发现,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脉象平和,精神矍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初二的诊断中仍建议继续服用平补的参莲饮,而不是其他更强效的药物。

三、未竟的心愿与隐忧

嘉庆四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乾隆在处理完朝贺仪式后,立即让内务府呈上了近期的军情奏报。白莲教起义的消息令这位统治中国六十余年的帝王眉头紧锁。

据军机处的记载,自嘉庆元年以来,川楚白莲教起义已经蔓延至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前线战事并不顺利,短短三年间,朝廷已经更换了五位主将。这与乾隆年间动辄"十全武功"的军事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前一日,军机处刚刚收到一份令人震惊的奏报:白莲教义军不仅占据了陕西多个重要城镇,还在当地建立了临时政权。这在乾隆六十年的统治期间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与此同时,九十大寿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务府的账册显示,光是寿庆用的瓷器订单就达到了惊人的数字。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厂开足马力,日夜赶制着各式寿字纹的官窑瓷器。

苏州织造局也收到了特殊订单,要赶制九百九十九套寿服。这些寿服用料考究,每一件都要绣上九条金龙,象征着太上皇即将迎来九十大寿的喜庆。

然而,乾隆最关心的还是军务。当天下午,他特意召见了几位军机大臣,详细询问了前线的具体情况。军机处的记录显示,太上皇对目前的用兵之策提出了不少质疑。

在军机大臣离开后,乾隆又让人取来了历年的军功档案。他翻看着当年傅恒、阿桂、福康安等名将的战功记录,不时发出深深的叹息。这些开创"十全武功"的名将,如今已经凋零殆尽。

就在当天晚上,内务府的太监送来了江南织造局呈上的寿服样品。这些寿服用料考究,每一针每一线都显示着非凡的工艺。按照计划,这些寿服要在八月之前全部完成,以便在寿辰当日分赐群臣。

乾隆对这些寿服只是略略过目,就让人收了起来。他转而让人取来了最新的军情地图,仔细查看着白莲教义军的活动范围。军机处的记录显示,这位老人家在查看地图时,手指不停地在川楚交界处徘徊。

这一天的最后,乾隆在御书房写下了一首题为《望捷》的诗。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却透露出他对当前局势的深深忧虑。诗中提到"三年师旅开",正是指白莲教起义爆发以来的军事行动。他在诗中写道"剿复该",显示出对平定叛乱的迫切期待。

此时的乾隆,恐怕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作。在这首诗中,他既表达了对军事局势的关注,也流露出对朝廷未能速胜的失望。而那场期待已久的九十大寿,终究只能成为一个未竟的心愿。

四、生命的最后时刻

正月初二的早晨,乾隆一如往常地在卯时起身。根据宫中档案记载,这一天他的作息依然保持着惊人的规律。在用过早膳后,他便来到养心殿处理政务。

当天上午,几位军机大臣前来汇报白莲教起义的最新战况。御前侍卫的记录显示,乾隆在听取汇报时,不时询问前线将领的具体部署。就在这场朝会结束后不久,他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望捷》诗。

这首诗写完后,乾隆吩咐内务府将其装裱成轴。御用书房的记录显示,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书写诗作。装裱好的诗轴被悬挂在养心殿的东墙上,直到他驾崩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被取下。

到了午后,太医院派来的御医按照惯例为乾隆诊脉。诊断记录显示,当时的脉象平稳,并无异常。御医仍按照往常的方子,开具了参莲饮。这剂药方由人参、莲子、山药等滋补之品组成,一直是乾隆晚年最常服用的养生汤药。

当天申时,乾隆在小憩后召见了几位内务府大臣。他们带来了关于明年九十大寿筹备工作的汇报。根据内务府的记载,当时讨论的重点是各项庆典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寿礼的准备情况。

到了戌时,乾隆在用过晚膳后,又批阅了一些军机处送来的奏折。这些奏折大多与白莲教起义有关,其中不乏捷报,但也有战事不利的消息。御前侍卫记载,这是乾隆生前最后一次处理政务。

当晚亥时,乾隆按照惯例服用了一剂参莲饮。太医院的记录显示,这是他在世时服用的最后一副药。服药后,他像往常一样在子时准时就寝。没有人想到,这竟是这位统治中国六十余年的帝王最后一次入睡。

据当值太监回忆,那天夜里乾隆的休息很安详,甚至都没有像往常那样召唤贴身太监添茶递水。直到第二天辰时,当值的太监发现乾隆没有按时醒来,这才意识到情况有异。

太医院立即派出全部御医前来诊治,但为时已晚。根据太医院的最终诊断,乾隆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离世前的最后几天里,所有的医案记录都显示他的身体状况正常,没有任何异常征兆。

乾隆的突然离世让整个紫禁城陷入震惊。当时正在乾清宫处理政务的嘉庆帝闻讯后立即赶来,但已经来不及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按照记载,当时养心殿内一片寂静,连平日里此起彼伏的钟表报时声都仿佛停止了。

五、历史的回望与思考

乾隆的突然离世在清宫掀起了巨大波澜。根据宫中档案记载,太医院在事后对乾隆的医案进行了详细梳理。从各项记录来看,这位在位六十年的帝王确实是"无疾而终"。太医院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在临终前的一个月里,乾隆的各项体征都很正常。

这份详尽的医案后来被收入《清宫医案辑要》。其中记载了乾隆晚年的养生之道,这些记录为后世研究清代帝王养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的作息规律、饮食调养等方面的记载,都显示出他对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

内务府的档案显示,乾隆驾崩时,为他九十大寿准备的寿礼已经陆续抵达京城。江南织造局赶制的寿服、景德镇烧制的寿碗、苏州制造的寿屏,这些精美的贺寿用品最终都被收入内务府库房。其中一些珍品现今还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

乾隆去世后,嘉庆帝下令对养心殿进行了封存。据《清宫起居注》记载,养心殿内的陈设都按照乾隆生前的样子保持原状。他最后批阅的奏折、最后写下的《望捷》诗、最后饮用的茶具,都被小心保管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乾隆离世前的最后几天里,他一直在关心白莲教起义的战事。军机处的档案显示,就在驾崩前一天,他还在过问前线的军情。这场起义最终在嘉庆五年得到平定,比乾隆去世整整晚了一年多。

清宫档案中还保存着一份特殊的记录:乾隆最后几天的起居细节。从这份记录可以看出,他保持着极其规律的生活习惯。每天的作息、用膳、处理政务都有条不紊,丝毫看不出任何异常。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确实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安详离世的。

后世医学专家对乾隆的医案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乾隆能够在高龄时仍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与他严格的养生之道密不可分。特别是他对作息规律的坚持、对饮食调养的重视,都体现出科学的养生智慧。

在乾隆去世后的第三天,嘉庆帝下令将父亲的遗物进行整理。在养心殿的书房里,人们发现了一份未完成的诏书草稿。这份草稿谈到了对白莲教起义的剿抚之策,显示出这位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宫中的老人常说,乾隆是真正做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朝廷面临着白莲教起义的挑战,但他个人的起居生活却十分安详。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或许正是一代帝王的最后风范。

0 阅读:3
历史图书馆

历史图书馆

墨染锦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