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现场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折枝入瓶—宋人的花事与瓶赏”展览现场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比邻天涯——北京大学藏古代外销瓷特展”现场 新华社记者 任 超 摄
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现场
在城市综合博物馆群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逐渐成为博物馆行业中的璀璨新星。它们不仅珍藏着众多鲜为人知的瑰宝,更承载着所属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些坐落于象牙塔内的艺术殿堂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寻平衡,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文化的桥梁的?又在哪些具体方面,悄然改变着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与教育的模式?
近日,“转型与融合共生:博物馆馆长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开幕,来自全国22家地方博物馆和70家高校博物馆的代表齐聚,共谋发展。
蓬勃发展,文化传承新力量
近年来,高校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更在展览质量与文化内涵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在今年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多家高校博物馆表现抢眼,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文化积淀。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说:“高校博物馆在最新定级评估中获评数量众多,这充分反映出其在博物馆行业的重要影响力。未来,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高校的体制与资源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深入开展专业性研究。”
追溯历史,高校博物馆的滥觞可归于1683年开放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它标志着这一独特博物馆类型的诞生。而在中国,首座诞生于高校内部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则由晚清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见证了高校博物馆在中国的早期探索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高校美术馆相继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立,成为全国高校中首座现代化博物馆的典范。
进入21世纪,高校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2004年)、四川大学美术馆(2005年)、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015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6年)以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2019年)等相继成立,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高校美术馆,逐渐发展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美术馆,为高等教育与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1年,《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高校博物馆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艺术博物馆学院的成立及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的举办,高校博物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影响力不断扩大。
国际合作,展陈多样文明
我国的高校博物馆不仅致力于将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呈现给公众,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
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成立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例证,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系列收藏引人注目。9月24日,历时半年多场馆升级改造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重新开馆。基于中国设计与世界设计收藏的扩大和完善,博物馆推出了三场展览,“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飞翔与跬步:皮埃尔·贝尔纳纪念特展”“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文献展”,展现出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鉴方面的最新成果。
坐落于清华大学东侧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简称“清华艺博”),自201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始终坚守“彰显人文、荟萃艺术、开放包容、服务社会”的宗旨,致力于推动高校博物馆的创新发展。该馆馆长杜鹏飞多次强调,高校博物馆不应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内,而应成为连接公众与艺术的桥梁,承担起传承文化、启迪民智的重要职责。这一理念,正是清华艺博迈向社会、拥抱公众的行动纲领。
在展览内容上,清华艺博涵盖了古代艺术、近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等多个领域,同时积极引入国际视野,策划了一系列跨国界、跨文化的艺术盛宴。例如,“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跨越6000年的时间维度,让观众从精美的展品中领略到不同文明间的共性与差异,特别是文化交融带来的社会进步。而“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以及意大利雕塑家、画家马里诺·马里尼作品展等展览,不仅展示了国际艺术大师的风采,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让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领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清华艺博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与法国圣艾蒂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东京富士美术馆等国际知名博物馆的合作,清华艺博成功引入了众多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为公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同时,清华艺博也积极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舞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育研究,文化地标新风采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核心区域,以灰红两色巧妙融合、设计现代且不失温馨亲和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简称“浙大艺博馆”)静静矗立。该馆致力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辟新径,注重实物教学,以实物为证据进行研究,让广大师生深入领略青铜器、陶瓷、汉唐书法、宋元绘画乃至古希腊雕塑、印象派绘画等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
浙大艺博馆自开馆以来,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展览。如“交流与共新:丝绸之路上的亚洲文明”特展,以210余件(套)跨越五千年的文物,生动展现了亚洲文明的产生、发展和交流互鉴的壮丽历程。“盛世修典——宋韵文化特展”“陈振濂书法展”等展览,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而“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等展览,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浙大艺博馆的展览涵盖了艺术、考古和工艺等多个领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浙大艺博馆不仅是文物展示的殿堂,更是教育与研究的沃土。它采用与专业学院深度融合的办馆模式,紧密依托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师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展览与教育活动。从通识课程到专业课程,从展厅现场教学到库房实践探索,浙大艺博馆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们能够深度参与展品研究、展览策划与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出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因为一场由学生策划的展览而成为热门“打卡”地。这场展览名为“四海一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的各类传统器物和服饰为主,共展出了来自15个国家的50余件(组)展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是由84名中国学生和25名留学生独立策划完成的。该展览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策划的“学生策展人”项目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馆长吕青说:“今年是实行‘学生策展人’项目的第五年,博物馆始终致力打造文化育人生态,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同学们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用‘博物馆+’赋能文化育人、大思政育人,为培养时代新人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高校美术馆、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它们在推动教育科研、高等艺术教育和大众艺术教育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毕业季展览作为美术学院美术馆每年的重头戏,不仅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毕业展览的学术性和影响力,各大美术学院美术馆都开设有相关的公教活动。“当毕业展和社会大众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广泛而紧密时,这将利于学校及时捕捉社会大众对审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对院校相关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方向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说。
馆校合作,文化传承新策略
当高校博物馆正积极探寻贴近公众的新方式时,众多博物馆将焦点转向了学校,致力于探索如何深化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以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与共同发展。
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上,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夏圭的《烟岫林居图》、李唐的《濠梁秋水图》、马远的《雪屐观梅图》和《松寿图》等中国美术史上的名迹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一一呈现。此次特展由多个板块构成,包括“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等,全面展示了宋代书画艺术的精髓。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共同参与,共展出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3件(组),包含两宋书画10件(组)。特展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荣获“浙江省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精品奖。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首次在博物馆序列中获奖,成为学院美术馆与博物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范例。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强调了馆校合作在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的必要性。他说:“博物馆把文物资源利用好,文化传播力真的是不可限量。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把传播的力量、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把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进一步做深做实,这都是文博与高校联合的特别必要的方向。”
就在今年6月,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一举措无疑为馆校合作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教育有大学与博物馆‘两个现场’,双方均承载着推动艺术高水平研究、开展高质量学术活动的重要使命。双方依托深度研究性展览、高水平人才培养、文物的全方位当代解读与文化传播,推动文明互鉴,共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与全球化。”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高世名说。
责编:武玥